孤独感、社会隔离与抑郁症发病的关联

研究背景抑郁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主要威胁之一,2019年抑郁症的疾病负担在所有疾病中居于第13位,是精神障碍疾病负担中的第1位。据推测,到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和残疾的第二大因素。抑郁症影响着全球多达3.22亿人,可以导致许多不良的结果,如自杀、自伤以及心血管疾病,还会对患者家庭、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压力。抑郁症的药物和心理治疗方法虽然取得了进展,但抑郁症在西方国家过去一年患病率仍居高不下。因此,了解更多潜在的与抑郁症有关的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变得非常重要。孤独感是一个人对社会需求未得到满足、失去联系和没有归属感的主观感受;而社会隔离是指客观上与他人的社会接触有限或缺乏。孤独感和社会隔离是死亡的重要预测因素。既往研究表明孤独感和社会隔离与抑郁症发病存在PD0325901关联。但之前的研究大多只关注孤独感或社会隔离,或者将这两者合并为一个概念,因此对于两者是否存在相互作用进而影响抑郁症发生仍存在不确定性。此外,大多数有关孤独感、社会隔离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中抑郁症多采用自我报告的形式,而非医院诊断,可能存在信息偏倚。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孤独感、社会隔离与抑郁症发病的关系。研究目的本研究利用UK Biobank研究的随访数据,旨在探索:1.孤独感与抑郁症发病的关系;2.社会隔离与抑郁症发病的关系;3.孤独感、社会隔离对于抑郁症发病风险的交互作用。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于UK Biobank,其是一Erdafitinib抑制剂项跟踪50多万名38至79岁的志愿参与者健康状况的纵向研究。该研究的参与者均在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中心(National Health System,NHS)注册,且居住地距离评估中心25英里范围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退出随访者、基线抑郁症患者、孤独感与社会隔离存在缺失者以及协变量缺失者后,本研究共纳入339051人。2.统计学分析1)将研究对象的基线情况分别按照有无孤独感、社会隔离、抑郁症进行统计描述。连续性变量用中位数(第25百分位,第75百分位)表示,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分类变量用频数(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2)本研究的随访终点事件是抑郁症发病,随访时间是从参与评估中心的日期开始计算,观察终点为首次诊断为抑郁症、失去随访、死亡或当前随访结束,以先发生事件为准。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研究人群的累积发病率曲线,利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孤独感和社会隔离情况下研究对象抑郁症发病的累积发病曲线有无差异。3)使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来研究孤独感、社会隔离与抑郁症发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年龄、性别、种族、吸烟状态、饮酒频率、体力活动的亚组分析,最后分析孤独感与社会隔离之间是否存在相加和相乘作用。此外,剔除随访第一年抑郁症发病患者做敏感性分析。结果以风险比(HR,Hazard ratio)及其95%的置信区间(95%CI,95%confidence integenetic absence epilepsyrval)展示。比例风险假设采用Schoenfeld残差来检测。全部统计分析过程均使用SPSS 24.0(IBM Corp,Armonk,New York)以及R 4.1.0软件(包括‘survival’包、‘interactionR’包、‘survminer’包)进行。统计学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当P<0.05时,可以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本研究共纳入339051名研究对象,基线年龄中位数为58岁,最小年龄为38岁,最大年龄为73岁。男性164354人,占比为48.47%,女性174697人,占比为51.53%。中位随访时间12.45年(IQR:11.62-13.18),最长的随访时间为15.16年。研究结束时发生抑郁症的研究对象有13096人,其累积发病率为3.86%。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地区、体质指数、教育水平、就业情况、Townsend剥夺指数、吸烟状态、饮酒频率、体力活动、睡眠时间的研究对象,其抑郁症累积发病率分布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孤独感与抑郁症发病的关系孤独感者中发生抑郁症的比例为8.39%(1130/13475);而无孤独感者中抑郁症发病的比例为3.68%(11966/325576)。Log-Rank检验显示,不同孤独感情况下抑郁症的累积发病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孤独感组高于无孤独感组。多因素Cox回归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吸烟状态、饮酒频率等变量以及社会隔离后,有孤独感者的抑郁症发病风险是无孤独感者的1.77倍(HR=1.77,95%CI=1.67-1.89)。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单因素模型中,与无孤独感者相比,有孤独感者对男性抑郁症发病的作用更大(男性:HR=2.64,95%CI=2.42-2.88),但多因素调整后,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社会隔离与抑郁症发病的关系社会隔离者中发生抑郁症的比例为5.58%(1557/27909);而无社会隔离者中抑郁症发病的比例为3.71%(11539/311142)。Log-Rank检验显示,不同社会隔离情况下抑郁症的累积发病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社会隔离组高于无社会隔离组。全模型显示,有社会隔离者的抑郁症发病风险是非社会隔离者的1.14倍(HR=1.14,95%CI=1.08-1.21)。在性别分组中,男性和女性中有社会隔离的抑郁症发病风险分别是无社会隔离的 1.17 倍(HR=1.17,95%CI=1.08-1.28)、1.09 倍(HR=1.09,95%CI=1.02-1.18),其中在男性中的效应更大(P交互<0.05)。4.孤独感与社会隔离的交互作用以无孤独感无社会隔离作为参照,在无孤独感下,有社会隔离者的抑郁症发病风险为无社会隔离者的1.16倍,即社会隔离的主效应为HR=1.16(95%CI:1.10-1.24);在无社会隔离下,有孤独感者的抑郁症发病风险为无孤独感者的1.83倍,即孤独感的主效应为HR=1.83(95%CI:1.70-1.96)。孤独感与社会隔离之间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在控制性别、地区、种族、吸烟状态、体力活动等协变量后,将孤独感与社会隔离的相乘交互项纳入模型,发现孤独感与社会隔离仍能增加抑郁症发病风险(孤独感:HR=1.83,95%CI=1.70-1.96;社会隔离:HR=1.16,95%CI=1.10-1.24),但孤独感与社会隔离相乘项无统计学意义(HR=0.89,95%CI=0.77-1.03)。5.敏感性分析剔除随访第一年新发的抑郁症患者后,孤独感与社会隔离都能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P<0.05),但孤独感与社会隔离之间不存在相加或相乘交互作用(P>0.05)。结论1.孤独感和社会隔离均为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2.性别对社会隔离与抑郁症发病风险的关联程度起修饰作用,在男性中更显著,但未发现年龄、种族、吸烟状态、饮酒频率、体力活动对其的修饰作用。3.孤独感与社会隔离对抑郁症发病风险不具有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