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涛来似雪 一座凌生寒

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作曲家们在探索、创作具有民族性、创新性与融合性音乐作品的道路上,都各具风格特色。管弦乐《潮·汐》是笔者的毕业作品,作为管弦乐创作的初探者,在遵循传统作曲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五声性十二音序列及数理性和声等创作手法,兼具传统、现代与民族性三种特征。本论题以《潮·汐》为研究对象Roxadustat分子式,从作品的音乐结构特征以及音响结构两个方面分为三章分析总结该作品的创作技法及内在逻辑。第一章对《潮·汐》的音乐结构进行分析,包括其曲式结构、主题特征、调性布局及和声形态。作品在曲式结构上采用两种不同的结构,第一乐章是带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整体风格统一,在主题特征上显示出古典主义时期的主题构建特征;第二乐章是带有拱形对称原则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的倒装再现奏鸣曲式,主部主题采用印度拜拉夫音阶加以具有印度特色节奏型,副部主题序列的设计借鉴由黄翔鹏先生提出的「甫页」曾体系,同时简要说明序列在多声织体中的表现方式。调性布局从复合调式和五度循环两个方向分别论述。在和声形态中,由于五声性序列的运用,在化横为纵的和声上自然呈现五度复合和声;另外还运用一些利用“音程向位分析法”中的纵向“音程位”上具有等差、对称selleck产品等数理性特征的和声排列,故分为功能和声、纯五度复合和声及数理性和声三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二章和第三章着眼于作品的管弦乐音响结构思维的分析,第二章从同质性织体结构和异质性织体结构入手,分别论述:一是对具有同一性的同质性织体结构,分为齐奏型织体及和弦型织体的音响思维进行分析;二是对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异质性织体结构中复调型织体和旋律与伴奏的主调型织体音响思维进行探究,并深入探讨其中前景、中景及背景的设计。第三章从色彩的横向变化和突变型的力度变化以探析“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波澜壮阔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