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关注点放在控制性超促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期间宫腔内病变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在进入促排卵周期后,宫腔内可见囊状无回声,其呈囊样结构,超声特征为:宫腔内可见一个或多个贴近子宫内膜的无回声区,内穿透性差,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无回声区周围无血流信号。这些囊状无回声区可分为规则囊状区和不规则囊状区,考虑可能为宫腔内局部液体积聚或子宫内膜囊性增生样病变的超声表现。它不同于宫腔积液和剖宫产瘢痕憩室。这种在COH期间新出现的囊状无回声区会对胚胎移植结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出现该超声表现的患者是继续进行本周期胚胎移植(Embryo transfer,ET),还是取消本周期改行冻胚移植?目前临床上对此尚无较为统一的处理方案。因此,探讨宫腔囊状无回声区的产生原因及其是否会影响妊娠结局对患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研究目的1.探究COH期间新发宫腔囊状无回声区对新鲜ET妊娠结局的影响。2.研究宫腔囊状无回声区对子宫内膜类型的影响。3.分析宫腔囊状无回声区直径是否影响妊娠结局。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接受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injection,IVF/ICSI)并接受新鲜 ET 患者的信息。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将有囊状无回声区和无囊状无回声区的不孕患者以1:2比例进行匹配。活产是主要结局。次要结局包括生化妊娠、临床妊娠和流产(生化妊娠和临床妊娠期间流产)。采用稳健的误差方差估计法,即Modified poisson回归分析PSM后数据,并计算调整混杂因素前后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和 Cell Cycle抑制剂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采用相关性分Telaglenastat析探讨宫腔囊状无回声区直径与妊娠结局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提供相关系数(r)。研究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处理数据后共纳入31523名患者,其中囊状无回声区组患者182名,无囊状无回声区组患者31341名。通过PSM后囊状无回声区组最终纳入179名患者,无囊状无回声区组纳入358名患者。1.宫腔囊状无回声区组患者活产率(38.0%vs 48.6%,P=0.025)低于对照组,而临床妊娠流产率(22.2%vs 12.4%,P=0.031)高于对照组。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活产率[调整后 RR,0.788(95%CI,0.638-0.974;P=0.027)]和临床妊娠流产率[调整后 RR,0.557(95%CI,0.325-0.953);P=0.033)]在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仍存在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囊状无回声区组中,患者表现为B型子宫内膜的比例高于A型子宫内膜,而对照组则相反。3.宫腔囊状无回声区直Food Genetically Modified径与活产率(r=-0.027,P=0.718)、临床妊娠率(r=-0.037,P=0.620)和生化妊娠率(r=-0.015,P=0.840)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研究结论1.COH期间新发宫腔囊状无回声区的存在显著降低了活产率以及增加了临床妊娠流产率。2.宫腔囊状无回声区直径并不会影响妊娠结局。3.宫腔囊状无回声区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