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苷类P2Y12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疾病、外周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病理基础,经长期发展可导致动脉血栓的形成,最终导致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脂质代谢紊乱的症状,其形成的斑块附着在动脉血管壁上可使血液流速改变,血流对血管内皮压力增高,最终斑块的破溃和血管内皮的损伤会激活血小板,使其聚集到损伤处形成血栓,危害人体健康。血小板表面存在多种受体,其中P2Y12受体是血小板活化、聚集形成血栓的重要参与者。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激活的血小板会释放二磷酸腺苷(ADP),这是P2Y12受体的内源性激动剂,激动P2Y12受体可使引起血小板聚集。同时,P2Y12受体还参与多种激活血小板物质的生成,促进血小板聚集。因此,抑制P2Y12受体的功能可以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开发具有抗血小板作用的P2Y12受体抑制剂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P2Y12受体为靶点,基于上市药物替格瑞洛和坎格雷洛的研究现状和已有的构效关系,以腺苷为主体结构设计母核,通过借鉴一些含有糖苷结构的天然产物的分子结构以及一些药物的开发经验,对母核结构进行修饰改造,合成了22个未见报导的新化合物,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借助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和质谱确定了其结构,通过LANCE-Ultra-c AMP法对其进行了P2Y12受体蛋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23活性最佳,其IC_(50)值为0.49μM。化合物14、22、53活性较好,IC_(50)值分别为4.46μM、2.62μM和2.47μM。另外,化合物32、40、41、59、60也有一定活性,IC_(50)值分别为46.63μM、65.61μM、14.90μM、53.61μM、11.89μMselleckchem AG-221。通过对所合成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到以下构效关系:母核中腺嘌呤6位取代基(R基)为(1R,2S)-2-(3,4-二氟苯基)环丙确认细节基时活性最佳,对其进行结构改变往往使活性降低或消失。母核中的糖环为β-D-呋喃核糖时活性最佳,相比于糖环上羟基手性改变的β-L-呋喃糖作为糖环的分子,糖环为β-D-呋喃核糖的分子的活性约为其Hepatoma carcinoma cell活性的100倍;相比于具有更大环结构的β-D-吡喃葡萄糖作为糖环的分子,糖环为β-D-呋喃核糖的分子的活性约为其活性的30倍;相比于缺失3’-羟基的3’-脱氧核糖作为糖环的分子,糖环为β-D-呋喃核糖的分子的活性约为其活性的5倍。母核中腺嘌呤2位的取代基为丙硫基时活性最佳,若将丙硫基进行氧化得到丙磺酰基,则2位以丙硫基取代的分子的活性约为其活性的25倍。本文设计的母核结构、通过合成一系列化合物进而得出构效关系,活性最佳化合物23的IC_(50)值为0.49μM,可为今后进一步优化此类药物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