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疾病、外周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病理基础,经长期发展可导致动脉血栓的形成,最终导致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脂质代谢紊乱的症状,其形成的斑块附着在动脉血管壁上可使血液流速改变,血流对血管内皮压力增高,最终斑块的破溃和血管内皮的损伤会激活血小板,使其聚集到损伤处形成血栓,危害人体健康。血小板表面存在多种受体,其中P2Y12受体是血小板活化、聚集形成血栓的重要参与者。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激活的血小板会释放二磷酸腺苷(ADP),这是P2Y12受体的内源性激动剂,激动P2Y12受体可使引起血小板聚集。同时,P2Y12受体还参与多种激活血小板物质的生成,促进血小板聚集。因此,抑制P2Y12受体的功能可以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开发具有抗血小板作用的P2Y12受体抑制剂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P2Y12受体为靶点,基于上市药物替格瑞洛和坎格雷洛的研究现状和已有的构效关系,以腺苷为主体结构设计母核,通过借鉴一些含有糖苷结构的天然产物的分子结构以及一些药物的开发经验,对母核结构进行修饰改造,合成了22个未见报导的新化合物,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借助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和质谱确定了其结构,通过LANCE-Ultra-c AMP法对其进行了P2Y12受体蛋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23活性最佳,其IC_(50)值为0.49μM。化合物14、22、53活性较好,IC_(50)值分别为4.46μM、2.62μM和2.47μM。另外,化合物32、40、41、59、60也有一定活性,IC_(50)值分别为46.63μM、65.61μM、14.90μM、53.61μM、11.89μMselleckchem AG-221。通过对所合成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到以下构效关系:母核中腺嘌呤6位取代基(R基)为(1R,2S)-2-(3,4-二氟苯基)环丙确认细节基时活性最佳,对其进行结构改变往往使活性降低或消失。母核中的糖环为β-D-呋喃核糖时活性最佳,相比于糖环上羟基手性改变的β-L-呋喃糖作为糖环的分子,糖环为β-D-呋喃核糖的分子的活性约为其Hepatoma carcinoma cell活性的100倍;相比于具有更大环结构的β-D-吡喃葡萄糖作为糖环的分子,糖环为β-D-呋喃核糖的分子的活性约为其活性的30倍;相比于缺失3’-羟基的3’-脱氧核糖作为糖环的分子,糖环为β-D-呋喃核糖的分子的活性约为其活性的5倍。母核中腺嘌呤2位的取代基为丙硫基时活性最佳,若将丙硫基进行氧化得到丙磺酰基,则2位以丙硫基取代的分子的活性约为其活性的25倍。本文设计的母核结构、通过合成一系列化合物进而得出构效关系,活性最佳化合物23的IC_(50)值为0.49μM,可为今后进一步优化此类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Author: admin
二甲双胍通过IL33/ST2信号通路缓解OVA诱导的小鼠过敏性气道炎症
目的:构建由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诱导的的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研究二甲双胍(Metformin,MET)干预对哮喘小鼠肺组织IL33/ST2信号通路表达及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4只8周龄雌性BALB/c小鼠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组)、哮喘组(OVA组)、二甲双胍干预组(MET+OVA组),每组8只。在造模第1、8、15天OVA组及MET+OVA组小鼠给予OVA致敏液腹腔注射致敏,N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从造模第22开始,连续7天,OVA组及MET+OVA组小鼠使用1%OVA雾化激发,NC组雾化生理盐水。MET+OVA组小鼠于雾化前30min给予腹腔注射二甲双胍干预,NC组和OV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于末次激发后禁食12h后处死小鼠,肺组织HE及PAS病理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及气道粘液分泌,免疫组化及蛋白免疫印迹GW-572016 IC50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IL33与ST2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Ig E及BALF中IL4、IL5和IL13表达水平。结果:1.一般状态及行为学变化:致敏阶段:3组小鼠无明显呼吸急促、躁动、流涕挠鼻等表现,毛发顺滑光泽。雾化激发阶段:NC组小鼠于雾化开始3min内出现不安好动,很快恢复正常;OVA组小鼠在开始雾化后出现呼吸急促、躁动、挠鼻、流涕,点头样呼吸,停止雾化1h后上述表现逐渐缓解,多次激发后毛发粗糙;MET+OVA组小鼠在开始雾化后呼吸急促、不安好动及挠鼻流涕次数较少,无点头样呼吸,停止雾化30min内上述表现逐渐缓解,多次激发后毛发粗糙,程度较OVA组轻。2.肺组织形态学变化:肺组织HE染色可见NC组小鼠未见支气管平滑肌增生,支气管周围未见炎症细胞明显浸润;而Q-VD-Oph体内实验剂量OVA组小鼠可见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支气管平滑肌增生,支气管及血管旁可见大量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但与OVA组相比,MET+OVA组小鼠支气管平滑肌增生及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减轻。PAS染色可见NC组小鼠支气管上皮无明显杯状细胞增生,管腔内未见粘液分泌;OVA组及MET+OVA组小鼠可见支气管上皮杯状细胞增生明显,管腔内粘液分泌增多,但与OVA组小鼠相比,MET+OVA组小鼠支气管上皮杯状细胞增生及管腔内粘液分泌程度较轻。3.肺组织IL33和ST2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OVA组小鼠肺组织IL-33及ST2蛋白(1.09±0.04,0.98±0.07)表达水平高于NC组(0.65±0.10,0.42±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VA组小鼠相比,MET+OVA组小鼠肺组织IL-33及ST2蛋白(0.79±0.09,0.78±0.02)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IL33主要表达于支气管上皮细胞及支气管周围浸润的炎症细胞中。ST2主要表达于气道上皮层。OVA组小鼠肺组织中IL33和ST2(0.37±0.01,0.35±0.02)的阳性表达吸光度值(optical density,OD)最高,MET+OVA组小鼠(0.30±0.01,0.28±0.02)次之,NC组小鼠最低(0.26±0.01,0.22±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及BALF中炎症指标变化:OVA组小鼠血清中Ig E(518.49±109.22)与BALF中IL4(267.56±40.79)、IL5(27.54±4.09)及IL13(95.57±13.82)水平显著高于NC组(125.43±40.46,170.25±20.08,15.04±0.86,41.46±6.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VA组对比,MET+OVA组小鼠哮喘小鼠血清中Ig E(194.15±40.38)与BALF中IL4(205.79±24.79)、IL5(21.42±1.97)、IL13(59.39±8.40)水平低于OV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性分析结果: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肺组织IL33与ST2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9310,P<0.001)。肺组织IL33表达水平与血清Ig E(r=0.88Renewable lignin bio-oil91,P<0.001)及BALF中IL4(r=0.7751,P<0.001)、IL5(r=0.8735,P<0.001)、IL13(r=0.9141,P<0.001)呈显著正相关。肺组织ST2表达水平与血清Ig E(r=0.8566,P<0.001)及BALF中IL4(r=0.7724,P<0.001)、IL5(r=0.8389,P<0.001)、IL13(r=0.8743,P<0.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1.二甲双胍可降低OVA诱导的哮喘小鼠肺组织中IL33、ST2的表达,改善OVA诱发的哮喘症状,缓解气道炎症。2.相关性分析提示肺组织IL33/ST2表达水平与气道炎症指标(血清Ig E及BALF中IL4、IL5和IL13)表达水平显著正相关,二甲双胍可能通过IL33/ST2信号通路缓解OVA诱导的过敏性气道炎症。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伴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认知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
目的:本研究将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伴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同时探讨认知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60名青少年抑郁症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确认细节和对照组。研究采取单盲实验法,实验组Captisol说明书在接受盐酸氟西汀药物治疗和一般性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为期2周,每周5次的低频rTMS真刺激;对照组在接受盐酸氟西汀药物治疗和一般性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为期2周,每周5次的低频rTMS伪刺激。干预前后采用自编的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ERS)、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量表(ANSSIQ)对两组被试进行评估。利用Bootstrapping检验进行中介效应分析。pyrimidine biosynthesis结果:rTMS干预后,实验组在SDS、CERQ、DERS以及ANSSIQ量表上的评分与干预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在SDS、CERQ、DERS以及ANSSIQ量表上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消极认知情绪调节问卷(NCERQ)的评分变化量作为低频rTMS减少NSSI行为的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值为-0.2510,95%CI为(-0.5686,-0.0145),中介效应显著。NCERQ的评分变化量作为低频rTMS降低NSSI意图的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值为-0.1944,95%CI为(-0.4392,-0.0100),中介效应显著。结论:rTMS能够有效改善青少年抑郁症伴非自杀性自伤患者的抑郁情绪,降低自伤意图和减少自伤行为。同时可以提高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倾向,降低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倾向,改善情绪调节困难。此外,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rTMS以减少自伤行为、降低自伤意图中起到中介作用,具体而言,rTMS通过降低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使用倾向以减少自伤行为、降低自伤意图。
犬细小病毒临床病例中VP2基因序列分析
为了解犬细小病毒临床分离株VP2基因的遗传进化规律。本研究采集1例疑患细小病毒病的犬粪便样品,通过提取样品中的病毒基因组,采用PCR扩增及测序,将序列与不同种的细小病毒VP2基因序列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比对,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粪便样品CPV/LS-01中扩增出的VP2核苷酸序列为CPV-2c型,与参考毒株MF467242(CPV-2c)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9.9%,与M38245(CPV-2)同源性较低(98.8%),与其它参考毒株获悉更多的同源性为99.0%~99.7%。对VP2蛋白中氨基酸变异情况分析显示,CPV/LS-01样品中的VP2蛋白的I447M位氨基酸位点出现NVP-TNKS656说明书了CPV-2c型细小病毒的独特突变。本研究Ultrasound bio-effects中所鉴定的犬腹泻粪便中的细小病毒属于CPV-2c型,与目前河南分离毒株(ON322797)VP2中具有相同的突变位点(A5G和I447M),该研究为犬细小病毒流行趋势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刺激响应性天然多糖基载药纳/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由于存在合成复杂、制备成本高、毒性大等缺陷,基于传统有机材料的药物递送载体在一些生物医学应用领域受到限制。天然多糖材料具有安全、无毒、易修饰以及生物可降解的特点,是构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药物递送载体的潜力材料。此外,传统药物递送载体的安全性能、载药性能、稳定性能、释放性能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最终的治疗效果。纳米/微米胶囊(纳/微胶囊)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递送载体工具,具有相对较大的内核和良好的稳定性,并可赋予其刺激响应性和靶向性功能。因此,结合天然多糖材料与纳微胶囊的优势,构筑具有刺激响应性的靶向性天然多糖基纳/微胶囊,有助于延长其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降低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selleck产品,从而提高药物递送效率,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天然多糖纳/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对天然多糖材料进行改性并优化了多糖基纳/微胶囊的制备策略,进一步拓展了多糖基纳/微胶囊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取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基于一种广泛分布在动物、人体组织和细胞外基质中,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的天然多糖材料——透明质酸制备了刺激响应性透明质酸基微胶囊(FAPRMCs),其表现出高效的细胞内化效率和刺激响应效率,利用低沸点无毒溶剂代替传统油相药物分散介质,可降低油相内核带来的心血管风险隐患。该微胶囊还具有双重靶向性和刺激响应性,在体外抗肿瘤实验中表现了良好的抗肿瘤能力和对正常细胞的保护性,在药物递送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2)声化学法制备微胶囊具有粒径较大的局限性,受多MK-2206方面因素影响难以获得更小尺寸的纳米胶囊。利用氧化法成功制备出具有刺激响应性的淀粉基纳米胶囊(FA-RSNCs)。FA-RSNCs具有良好的刺激响应释放效率和细胞内化效率,在体外抗肿瘤测试和抑菌测试中表现出有效的抗肿瘤能力和抑菌效果。氧化法弥补了声化学法无法制备多糖基小尺寸纳米胶囊的不足,使小尺寸纳米多糖基胶囊的制备方法得到拓展。(3)基于改进的声化学法制备了负载活性氧响应性聚合物前药(聚羟基喜树碱)的淀粉基微胶囊。制备得到p16 immunohistochemistry的淀粉基微胶囊在体外模拟药物释放中表现出了良好的逐级响应释放能力。在体外细胞摄取实验中表现出了高效的细胞内化效率。在体外细胞毒性实验中验证了逐级刺激响应释放的可行性和有效的抗肿瘤效果及低毒副作用。探究并验证了多糖基胶囊负载其他药物的可行性,以及设计其他治疗策略的可行性。(4)基于改进的声化学法制备了负载姜黄素的淀粉基微胶囊(RSMCs)用于伤口愈合敷料。RSMCs表面上含有未反应巯基,可作为交联剂应用于光交联水凝胶中。光交联法制备的羧甲基纤维素水凝胶在掺入了RSMCs后,其力学性能和药物缓释能力均得到了提升。淀粉基微胶囊内部的姜黄素,使羧甲基纤维素水凝胶具有一定的抑菌性,延长了水凝胶的保质期。在伤口愈合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促进愈合效果。(5)基于羧甲基纤维素多糖和海藻酸多糖,经过巯基化改性后,采用改进油相的声化学法制备了负载姜黄素的刺激响应性的靶向羧甲基纤维素基微胶囊(FA-PRCMCs)和海藻酸基微胶囊(FA-PRSMCs)。两种多糖基微胶囊均表现出高效的刺激响应释放效率和细胞内化效率,证实了羧甲基纤维素多糖和海藻酸多糖开发为药物递送微胶囊的可行性。在体外细胞毒性中表现了良好的抗肿瘤能力和对正常细胞的低毒性。
基于磷脂酰丝氨酸/Tim-3通路的光控免疫调节及干预策略研究
以重要免疫分子为靶标,通过抗体或抑制剂等阻断相关信号通路、调控免疫细胞功能,是目前疾病免疫治疗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肿瘤、自身免疫病等多种免疫相关疾病,并取得良好效果。然而免疫反应具有两面性,不足或过度的免疫应答均会损坏免疫稳态并导致相关疾病。如何动态调控免疫反应、适时适量调控免疫应答是免疫治疗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免疫抑制性受体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域蛋白3(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3,Tim-3)广泛表达于NK细胞、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表面,并调控上述细胞功能,参与炎症、慢性病毒感染和肿瘤等多种疾病进展。临床前研究表明干预Tim-3影响多种疾病进程,是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在肝癌组织中Tim-3高表达于NK细胞,与其配体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结合后,抑制AKT-mTOR通路介导NK细胞功能耗竭。PS作为小分子脂类物质,易于合成与修饰。是否可以对PS进行修饰作为Tim-3通路的调控开关,进而调控免疫细胞功能,成为疾病免疫干预的新策略,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为此,我们与药学院课题组合作,设计合成了在结构上模拟PS的小分子探针-光敏磷脂酰丝氨酸(Photophosphatidylserine,phoPS)。phoPS在365 nm光照下呈现与天然PS 一致的顺式构象(cis-phoPS),与Tim-3有较高的结合能力;而455 nm光照下phoPS呈现反式构象(trans-phoPS),不能与Tim-3结合。本论文旨在以phoPS为工具,通过光照调控NK细胞和T细胞功能,并探讨其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作用,为光控免疫治疗提供新策略。主要研究方法与结果如下:第一部分 光控磷酯酰丝氨酸以Tim-3依赖的方式调控NK细胞功能为了确定PS对NK细胞的调节作用,我们首先利用脂质体包裹商品化PS,体外处理活化的人NK92细胞系和小鼠原代NK细胞。流式检测结果显示,PS显著抑制不同来源NK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及细胞杀伤能力。进一步利用Tim-3敲除(Tim-3-/-)鼠的原代NK细胞重复上述实验,发现PS不能抑制Tim-3-/-小鼠NK细胞功能。上述结果证明了 PS作为配体参与Tim-3介导的NK细胞功能调控。为研究phoPS对NK细胞的调控作用,我们首先检测光照处理和phoPS是否影响NK细胞活性。CellTiter-LumiTM法等细胞活性检测结果显示,365 nm和455 nm的光辐照处理不影响NK细胞活性,而且20μg/mL及以下Laduviglusib小鼠浓度的phoPS对NK细胞和靶细胞均没有细胞毒性。因此,在后续细胞实验中我们使用20 μg/mL phoPS联合365 nm和455 nm光辐照的方式处理细胞。在NK92细胞中加入20 μg/mL phoPS后,分别进行单次365 nm、455 nm波长光辐照或365 nm-455 nm依次辐照,单次辐照时间为5 min。流式结果表明,与天然PS相类似,365 nm辐照后的cis-phoPS可以bacterial infection显著抑制NK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能力及杀伤活性,而trans-phoPS(不辐照处理或进行455 nm辐照)并不影响NK细胞的功能。进一步实验发现cis-phoPS不能调控Tim-3-/-小鼠来源NK细胞功能。上述结果证明,特定波长光照phoPS以Tim-3依赖性的方式调控NK细胞功能。为明确光照是否可以通过改变phoPS构象动态调节NK细胞的功能,分别用转换波长光在不同时间多次辐照phoPS处理的NK92细胞。流式检测结果显示,365 nm紫外光激活的cis-phoPS抑制NK细胞功能,这一作用可以被455nm蓝光光照关闭(NK细胞功能不再被调控);而455 nm处理的trans-phoPS在365 nm光照后可以重新抑制NK细胞功能。上述结果表明,通过phoPS可以实现动态光控调节NK细胞的功能。为了进一步验证phoPS是否可以体内光控NK细胞功能,构建poly(I:C)诱导的小鼠急性肝炎模型,并对小鼠灌胃phoPS治疗,随后每隔12 h对小鼠腹腔进行365 nm或455 nm光辐照治疗(每次光照持续时间为10 min),36 h后处死小鼠检测相关指标。血清及病理检查结果表明,phoPS灌胃辅以365 nm光照治疗能有效缓解poly(I:C)诱导的小鼠急性肝炎,而phoPS灌胃结合455 nm光照则不影响poly(I:C)诱导的小鼠急性肝炎进展。第二部分光控磷酯酰丝氨酸以Tim-3依赖的方式调控T细胞功能Tim-3选择性表达于活化的CD8+T细胞和Th1细胞,抑制IFN-γ表达,参与CD8+T细胞功能耗竭。然而作为Tim-3配体,PS是否介导Th1和CD8+T细胞功能障碍尚未见报道。为明确PS是否以Tim-3依赖方式调节T细胞功能,利用OT-Ⅰ和OT-Ⅱ TCR转基因小鼠,分别诱导活化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和Th1细胞。细胞因子分泌功能和细胞杀伤实验结果表明,PS不仅明显抑制CTL的细胞因子分泌能力和杀伤功能,还抑制Th1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然而,Tim-3中和抗体预处理显著破坏PS介导的T细胞抑制作用。同样,PS不能影响Tim-3敲除CD8+CTL的功能。RNA-seq分析联合Western blotting验证显示,PS处理显著抑制T细胞TCR和mTOR信号通路。综上,PS以Tim-3依赖性方式抑制CD8+T细胞和Th1细胞功selleckchem Belumosudil能。为明确phoPS是否能介导光控调节T细胞功能,分别用不同波长光辐照phoPS处理OT-Ⅰ来源的CTL(单次辐照时间5 min)。与NK细胞中的结果一致,phoPS仅在365 nm单次辐照或者最后为365 nm的多次循环光辐照后抑制CTL的效应功能;而455 nm单次辐照或最后为455 nm的多次循环光辐照均不能影响CTL的功能,即借助phoPS可以光控调节T细胞功能。为进一步确定phoPS的体内调控作用,小鼠灌胃phoPS24h后,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ConA)诱导小鼠急性肝炎;同时对小鼠腹腔部位进行转换波长光辐照,8 h后检测小鼠各项指标。肝功能检测、RT-qPCR及H&E染色结果显示,与灌胃天然PS治疗效果相同,phoPS结合365 nm辐照明显缓解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炎进展,表现为血清AST上升幅度变缓、肝脏炎性因子表达显著下调、肝脏炎性病灶面积减小。结论及意义:本研究证实利用光敏探针phoPS可以在365 nm/455 nm光照下以Tim-3依赖的方式动态调节NK细胞和T细胞功能,首次在体内外实现了动态可控的免疫调节,为可控免疫治疗提出了新策略。
Oba01对吉非替尼耐药NSCLC细胞的杀伤作用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抗体药物偶联物Oba01对一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吉非替尼敏感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细胞PC9、HCC827以及对吉非替尼耐药NSCLC细胞PC9GR、HCC827GR、H1975的杀伤效果及潜在机制。方法:1.通过细胞活力检测H1975、PC9、PC9GR、HCC827、HCC827GR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以及Oba01对五种细胞的杀伤作用。2.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吉非替尼或Oba01诱导上述五种细胞发生凋亡的能力。3.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吉非替尼或Oba01处理后,上述五种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4.通过JC-1染色检测吉非替尼或Oba01处理后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5.通过细胞活力检测凋亡抑制剂预处理后对Oba01对五种细胞杀伤作用的影响。6.通过Western Blot点击此处检测凋亡抑制剂预处理后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7.通过细胞活力检测PARP抑制剂BGB-290与Oba01联用后对上述五种细胞活力的影响。8.通过Western Blot检测BGB-290与Oba01联用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9.通过γH2AX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GB-290与Oba01联用后DNA损伤程度的变化。结果:1.PC9、PC9GR对吉非替尼的半数抑制浓度(50%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分别为0.044、29.270μM;HCC827、HCC827GR对吉非替尼的IC_(50)分别为0.101、27.100μM;H1975对吉非替尼的IC_(50)为27.904μM,表明通过构建获得的PC9GR、HCC827GR耐药细胞与H1975细胞均对吉非替尼耐药。Oba01对以上五种细胞均具有生长抑制作用。2.Oba01能够诱导以上五种细胞产生凋亡。3.Oba01干预细胞48小时后,五种细胞系与各对照组相比均产生了明显的凋亡,伴有凋亡相关蛋白的激活。4.与对照组相比,Oba01能够明显诱导五种细胞中DNA损伤相关蛋白PARP的切割程度与γH2AX的表达,使细胞产生DNA损伤。同时,Oba01也能诱导凋亡相关蛋白的激活,使细胞发生凋亡。5.Oba01可以降低五种细胞系的膜电位。6.加入凋亡抑制剂Emricasan预处理后,再加入Oba01,细胞活力并未明显下降。7.加入凋亡抑制剂Emricasan预处理后,能逆转Oba01对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凋亡相关蛋白和DNA损伤蛋白的激活作用。8.当Oba01与BGB-290联用时,对五种细胞系的杀伤效果增强,细胞活力相对于单药组也大幅下降。9.Oba01与BGB-290联用后,PARP的切割程度与γH2AX的表达水平表增加,凋亡相关蛋白的激活水平增加。10.Oba01与BGB-290联用后使细胞核内γH2AX的荧光强度显著增加。结论:Oba01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对吉非替尼耐药的NSCLC细SAHA胞发挥杀伤作用,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和DNHomogeneous mediatorA损伤可能参与上述机制。PARP抑制剂BGB-290与Oba01联用能显著增强对吉非替尼耐药NSCLC细胞的杀伤作用。
棉花单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农艺性状及细胞学
雄性不育是作物杂交制种和种质创新的重要遗传资源,迄今为止,棉花雄性不育研究主要集中于胞质互作和隐性细胞核不育两个方面,而对显性核不育特别是单基因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分别以陆地棉可育株‘石大98-6’(‘SD98-6’) (wild type, WT)、不育系突变体‘石大98-6A’(‘SD98-6A’) (male sterile, MS)和海岛棉可育株‘新海53’、不育系‘新海53A’为材料,调查和统计主要农艺性状,结果显示,该不育性状与调查的主要农艺性状不连锁。利用细胞学方法对陆地棉不同发育时期花药进行扫Drug response biomarker描电镜观察,检测发现,与WT相比,Berzosertib作用MS花药在减数分裂期外壁波浪状蜡质比较平滑,蜡质结构排列疏松,表面具有明显白色颗粒。同时测定陆地棉不同发育时期可育和不育花药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突变体MS在四分体期可溶性糖和淀粉的积累,可溶性蛋白的不足,致使生物合成被破坏,新陈代谢出现紊乱。本研究为阐明和研究陆selleck抑制剂地棉雄性不育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稻维生素B_1合成相关基因OsTHIC的功能研究
【目的】维生素B_1(vitamin B_1, VB_1)是生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作为多个酶的辅因子,参与重要的细胞代谢途径,而水稻中维生素B_1合成途径还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解析水稻维生素B_1合成相关基因OsTHIC的生物学功能。【方法】综合运用诱变技术、色素测定、Mutmap+、基因编辑及非靶向代谢组分析等手段克隆目的基因并解析其功能。【结果】从EMS诱变的水稻突变体库中发现一个心叶白化致死突变体wll1(white leaf and lethal PCI-32765体外1)。wll1从四叶期开始出现心叶白化表型,白化表型逐渐扩展到其他叶片并导致幼苗死亡。与野生型相比,wll1的叶绿素含量与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利用Mutmap+及基因编辑技术,确定目的基因为维生素B_1合成相关基因OsTHIC。OsTHIC在叶片具有较高表达量,OsTHIC蛋白定位于叶绿体。wll1及OsTHIC的敲除突变体中维生素B_1含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型,外施维生素B_1可以Biogeographic patterns恢复wll1的突变表型。外施维生素B_1及OsTHIC突变均会影响维生素B_1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非靶向代谢组测序分析表明,AG-221采购野生型与wll1差异代谢物在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辅因子的生物合成、ABC转运器及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等方面显著富集。【结论】OsTHIC通过调控维生素B_1含量,参与氨基酸合成等代谢过程,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负载自噬抑制小干扰RNA的聚精氨酸多肽纳米胶束抗肿瘤转移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 制备一AZD6738种负载si-Beclin1的阿霉素聚精氨酸多肽纳米胶束,考察其对前列腺癌细胞的体外抗肿瘤转移能力,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多肽固相合成法合成聚精氨酸组氨酸(HR),再与阿霉素衍生物(DOX-EMCH)通过selleck NMR缩合反应合成DHR,产物与L-半胱氨酸反应并纯化得到DHRss。DHRss与si-Beclin1共孵育形成聚合物胶束DHRss-B。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其粒径和电位,同时考察其稳定性;在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细胞中,采用流式细胞术考察细胞摄取情况;采用CCK-8法检测DHRss-B抗细胞增殖能力;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MDC染色自噬小体的生成;采用Western blot法观察Beclin1、LC3及Paxillin蛋白的表达;采用Transwell法观察纳米胶束抗细胞侵袭能medical terminologies力。结果 制备的聚精氨酸多肽胶束(DHRss-B)粒径大小合适,平均粒径为(129.9±2.5)nm,电位为(25.8±1.65)mV,形态分布均匀,2~8℃放置96 h后稳定性良好。流式细胞结果表明,DHRss-B具有较好的细胞摄取能力;CCK-8结果显示,DHRss-B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此外,MDC染色法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HRss-B可显著抑制阿霉素(DOX)引起的细胞自噬。抗细胞侵袭试验表明,DHRss-B具有较强的抗肿瘤转移能力,可能与抑制Paxillin蛋白的表达有关。结论 负载si-Beclinl的阿霉素聚精氨酸多肽纳米胶束具有较强的抗肿瘤转移能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