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AT3/RORγt信号通路探讨三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三痹汤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足容积、关节炎指数评分、踝关节病理学形态及STAT3/RORγt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三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制备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三痹汤低剂量组(1.83 g/kg·d)、三痹汤中剂量组(3.67 g/kg·d)、三痹汤高剂量组(7.35 g/kg·d)、雷公藤多苷组(10g/kg·d),每组各10只。采用自制足容积测量仪测量各组大鼠足容积,评定各组大鼠关节炎指数评分,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踝关节病理学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6、IFN-γ含量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滑膜组织中STAT3、RORγt、Foxp3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滑膜组织中STAT3 m RNA表达水平。结果:1.各组大鼠足容积变化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三痹汤高剂量组、三痹汤中剂量组、三痹汤低剂量组及雷公藤多苷组大鼠足容积于初次致炎后第7天时显著增大(P<0.05);与模型组比较,三痹汤高剂量组、三痹汤中剂量组、雷公藤多苷组大鼠足容积于初次致炎后第14、21、28、35天时显著减小(P<0.05),三痹汤低剂量组大鼠足容积于初次致炎后第21、28、35天时显著减小(P<0.05);与三痹汤低剂量组比较,三痹汤高剂量组、三痹汤中剂量组、雷公藤多苷组大鼠足容积于初次致炎后第14、21、28、35天时显著减小(P<0.05);与雷公藤多苷组比较,三痹汤高剂量组大鼠足容积于初次致炎后第21天时显著减小(P<0.05),三痹汤中剂量组大鼠足容积于初次致炎后第14天时显著减小(P<0.05)。2.各组大鼠关节炎指数评分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三痹汤高剂量组、三痹汤中剂量组、三痹汤低剂量组及雷公藤多苷组大鼠于初次致炎后第7天时关节炎指数评分显著升高(P<0.05),此时关节炎指数评分≥6分,提示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诱导成功;与模型组比较,三痹汤高剂量组、三痹汤中剂量组、三痹汤低剂量组及雷公藤多苷组大鼠于初次致炎后第14、21、28、35天时关节炎指数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三痹汤低剂量组比较,三痹汤高剂量组、三痹汤中剂量组、雷公藤多苷组大鼠于初次致炎后第14、21、28、35天时关节炎指数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雷公藤多苷组比较,三痹汤高剂量组大鼠于初次致炎后第21、28、35天时关节炎指数评分显著降低(P<0.0Talazoparib体内5),三痹汤中剂量组大鼠于初次致炎后第14、21、28、35天无明显差异。3.各组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空白组大鼠滑膜细胞排列整齐,血管无扩张,间隙无异常,滑膜层细胞无增生,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滑膜层细胞明显增多,排列紊乱,组织结构有破坏,增生严重,毛细血管扩张,重度血管翳形成,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三痹汤低剂量组大鼠滑膜细胞排列紊乱,滑膜层增厚减轻,毛细血管扩张,中度血管翳形成,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三痹汤中剂量组大鼠有轻度滑膜组织增生,有少量血管翳,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三痹汤高剂量组大鼠有轻度滑膜组织增生,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雷公藤多苷组大鼠滑膜细胞增厚,毛细血管扩张,少量炎性细胞浸润。4.各组大鼠血清中IL-6、IFN-γ含量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6、IFN-γ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三痹汤高剂量组、三痹汤中剂量组、三痹汤低剂量组和雷公藤多苷组大鼠血清中IL-6、IFN-γ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三痹汤低剂量组比较,三痹汤高剂量组、三痹汤中剂量组和雷公藤多苷组大鼠血清中IL-6、IFN-γ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雷公藤多苷组比较,三痹汤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6、IFN-γ含量显著降低(P<0.05),三痹汤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含量变化无明显差异。5.各组大鼠滑膜组织中RORγt、STAT3、Foxp3的表达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中RORγt、STAT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Foxp3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三痹汤高剂量组、三痹Baricitinib溶解度汤中剂量组、三痹汤低剂量组及雷公藤多苷组大鼠滑膜组织中RORγt、STAT3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Foxp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三痹汤低剂量组比较,三痹汤高剂量组、三痹汤中剂量组、雷公藤多苷组大鼠滑膜组织中RORγt、STAT3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Foxp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雷公藤多苷组比较,三痹汤高剂量组大鼠滑膜组织中RORγt、STAT3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Foxp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三痹汤中剂量组大鼠滑膜组织中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6.各组大鼠滑膜组织中STAT3 m RNA表达情况: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中STAT3 m 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三痹汤高剂量组、三痹汤中剂量组、三痹汤低剂量组及雷公藤多苷组大鼠滑膜组织中STAT3 m 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三痹汤低剂量组比较,三痹汤高剂量组、三痹汤中剂量组、雷公藤多苷组大鼠滑膜组织中STAT3 m 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雷公藤多苷组比较,三痹汤高剂量组大鼠滑膜组织中STAT3 m 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三痹汤中剂量组大鼠滑膜组织中STAT3 m 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1.三痹汤可减轻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踝关节的炎性细胞浸润,改善滑膜组织病理损伤,降低足容Hepatic functional reserve积和关节炎指数评分。2.三痹汤可能是通过抑制STAT3信号通路,调节RORγt和Foxp3表达水平,进而下调IL-6、IFN-γ含量,改善滑膜损伤。

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植物提取物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过敏性鼻炎(AR)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的呼吸道慢性疾病,一旦患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有效药物的研发一直是AR研www.selleck.cn/products/PF-2341066究的热点和难点。西医通常采用抗组胺药、鼻喷激素、抗白三烯药物治疗AR,但容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中医则采用玉屏风颗粒等中成药结Caspase抑制剂合针灸、穴位按摩等中医特色疗法进行治疗,但见效慢。中西医结合能有效避免Novel inflammatory biomarkers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带来的诸多弊端,是目前治疗AR的首选,这其中,植物提取物的作用显得越发重要,并取得较多新的研究成果。笔者对AR致病机制研究进行了总结,并从植物分类、入药部位、提取方法、用药浓度、方剂组成、物质基础、作用机理等方面对单味药用植物提取物和多味植物组合提取物治疗AR进行了归纳,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以期为治疗AR植物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基于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微加工百合鳞茎紫红色变化分子机理研究

兰州百合是甘肃省兰州市特色农作物之一,是全国可食用甜百合的代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但兰州百合在采后加工与贮藏过程中鳞茎表面经常出现紫红色变化,该现象影响了兰州百合的保质期与产品质量,限制了其经济价值。然而许多对百合鳞茎表面变色的研究都集中在其表型与护色方法上,对紫红色变化分子机理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首先针对微加工百合鳞茎表面紫红色变化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主要分析光照、温度条件对微加工百合鳞茎的表面颜色变化的影响,通过测定表面L~*、a~*、b~*、褐变度、总酚含量、总花青素含量以及PPO、POD、PAL、CHS、CHI、F3H、DFR、ANS酶活性等指标,探究微加工百合鳞茎表面出现紫红色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其次利用转录组学技术分析筛选了百合鳞茎紫红色变化差异表达基因,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紫红色百合鳞茎的差异代谢产物,并进行了联合分析;最后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预测出百合鳞茎紫红色变化现象中关键转录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光照影响微加工百合鳞茎变色的研究:20℃/光照条件下,百合鳞茎表面自6 d开始出现明显的紫红色,且在贮藏晚期加深;花青素合成相关CHS、CHI、DFR和ANS酶活性显著提高,并在6 d达到最高;q RT-PCR检测显示CHS、CHI、DFR和ANS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与酶活一致;百合鳞茎花青素含量显著提高,在6 d达到最高至9.55 g L~(-1),比20℃/遮光组高5.08倍;表面颜色指标a~*值显著上升。20℃/遮光条件下,微加工百合鳞茎表面未发现明显的紫红色变化现象。(2)温度影响微加工百合鳞茎变色的研究:35℃/遮光组百合鳞茎表面褐变度最大,PPO、POD活性增强,总酚含量上升,表面发生颜色变化但未见紫红色。20℃/遮光组百合鳞茎花青素积累量最高,12 d达到5.99 g L~(-1),但数据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花青素含量变化趋势与酶活变化趋势没有显著相关性,鳞茎表面也未发现明显紫红色变化。4℃/遮光处理组百合鳞茎表面未出见明显的颜SAHA色变化。(3)紫红色百合鳞茎的转录组学研究:对紫红色兰州百合鳞茎(LZ)与初始兰州百合鳞茎(CK)转录组数据分析,共筛选出8244个差异表达基因,与CK组相比,紫红色百合鳞茎中4753个上调基因,3491个下调基因。富集分析发现,类黄酮合成途径差异最为显著,该途径中检测到差异表达基因/基因总数为29/36。进一步分析发现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高度表达,其中包括10个CHS、1个CHI、1个F3’H、1个F3H、1个DFR与1个ANS基因,此外检测到1个CHS基因低表达。最后还发现有1个BZ1基因高表达,在花青素转化为稳定花色苷中起到重要作用。(4)紫红色百合鳞茎的代谢组学研究及关联分析:对紫红色兰州百合鳞茎(LZ)与初始兰州百合鳞茎(CK)代谢组数据分析,共鉴定得到106个差异代谢物,与CK组相比,紫红色百合鳞茎中上调代谢物71个,下调代谢物35个。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类黄酮合成途径存在显著差异,多种黄酮类代谢产物上调,包括柚皮苷查尔酮、柚皮素、矢车菊素3-芸豆香苷、芦丁等。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联合分析发现,类黄酮合成途径中1个CHS基因(Cmedical modelluster-4138.13786)与差异代谢物负相关,其余花青素合成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与花青素合成相关差异代谢产物显著正相关。表明紫红色百合鳞茎中多个花青素合成相关结构基因(CHS、CHI、DFR和ANS等)表达量升高,导致了花青素合成相关中间代谢产物(柚皮苷查尔酮、柚皮素、圣草酚和矢车菊素等)积累,促使花青素含量上升。(5)微加工百PLX3397价格合鳞茎紫红色变化转录因子的预测:基于兰州百合鳞茎转录组数据,共筛选预测出花青素合成相关的5个MYB和2个b HLH转录因子。其中1个b HLH基因(Cluster-18294.0)表达量未出现显著性差异,另外6个转录因子均呈现差异表达。与花青素合成相关差异表达结构基因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其中3个MYB基因(Cluster-4138.3405,Cluster-4138.19860与Cluster-4138.19859)和1个b HLH基因(Cluster-4138.9158)与多数结构基因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在百合鳞茎花青素积累过程中发挥促进作用;1个MYB基因(Cluster-4138.14450)与多数结构基因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在百合鳞茎花青素积累过程中发挥负调控作用;1个MYB基因(Cluster-668.0)与结构基因的相关性较差,对花青素的积累影响力较弱。综上研究发现,在适当的光照条件下,百合鳞茎MYB与b HLH转录因子发挥调控作用,CHS、CHI、F3H、DFR和ANS等结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提升,提高了相应CHS、CHI、DFR和ANS酶活性,促进了花青素合成上游相关代谢产物(柚皮苷查尔酮、柚皮素、圣草酚和二氢槲皮素)的增长,从而增加了花青素(矢车菊素)的积累,并最终形成稳定的花色苷(矢车菊素3-芸豆香苷),致使微加工百合鳞茎表面发生紫红色变化。以上研究结果对于探究微加工百合鳞茎的表皮呈现出紫红色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东北典型槭属植物种间差异及海拔适应性的生理代谢特征研究

槭属(Acer L.)植物在全世界约有200selleck产品种,因其秋叶颜色丰富、独特翅果和叶形,被视为重要的观赏树种,多应用于自然景观和园林绿化。在食用、药用、材用等方面槭属植物也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我国为槭属植物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东北地区是槭属植物的重要分布区之一,目前对槭属植物种间差异的研究较少。气候变化对物种生长和分布以及生态系统结构的潜在影响已经引起关注。在山地生态环境中,海拔梯度引起温度、降水、辐射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多个环境因子的变化,因此海拔适应性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长期响应机制。本研究以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种槭属植物为研究对象,基于多组学联合分析技术,对槭属植物的生理特性、基因表达、初生及次生代谢产物进行比较分析,(1)比较槭属植物花楷槭(Acer ukurunduense Trautv.et Mey.,AUT)、色木槭(Acer pictum subsp.mono(Maxim.)H.Ohashi,APM)、青楷槭(Acer tegmentosum Maxim.,ATM)、东北槭(Acer mandshuricum Maxim.,AMM)在水平分布条件下的种间生理代谢差异,(2)揭示槭属植物花楷槭垂直分布条件下的海拔适应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4种槭属植物种间差异的生理代谢特征研究中:(a)不同种槭属植物生理代谢过程存在显著差异。花楷槭的生长与POD、CAT、O~(2-)、AST、PAL、CHI相关性更高;色木槭与Na、Mg、Mn、B、GLDH相关性更高;青楷槭和东北槭与Ca、Se、Cu、Fe、SS、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相关性更高。(b)为全面了解槭属植物种间差异信息,对4种槭属植物进行RNA-seq测序分析,结果发现槭属植物转录水平差异多集中于光合作用、甘油磷脂代谢MDV3100纯度、类黄酮的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苯丙烷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等通路。(c)为进一步了解槭属植物代谢水平差异,基于转录组学结果,对4种槭属植物进行非靶向初级产物及靶向酚类化合物的测定。槭属植物叶片中共检测初级代谢产物68种,果糖为4种槭属植物的关键代谢节点。酚类化合物在槭属植物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种间特异性,C6C1和C6C3类化合物在青楷槭和东北槭中积累较多。C6C3C6类化合物在花楷槭和色木槭中积累较多,表明这2个物种抗逆性更强。聚类分析的结果揭示,在代谢水平上色木槭和东北槭具有更高的相似性。(d)将种间差异基因与代谢节点进行共富集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物种对代谢节点的调控具有特异性。花楷槭中代谢节点由基因MAN正调控;色木槭中代谢节点由PFKFB3等基因正调Medicinal biochemistry控;青楷槭中代谢节点由sedoheptulose-bisphosphatase、PFKFB3、HK等基因正调控;东北槭中代谢节点由基因GFPT、GMDS、TPI、PFK正调控。(2)在花楷槭海拔适应性的生理代谢特征研究中:(a)土壤性质(全氮、全碳、S-UE、S-CAT)和植物内含物(全氮、有机碳、总黄酮、可溶性糖)、矿质元素(Zn、Cu、Mn、Se、Mn)、生物酶(GLDH、SS、CHI)与花楷槭高海拔分布适应性相关。(b)槭属植物适应海拔变化由多种生理活动协同完成。随海拔上升光合色素和可溶性糖含量上升,为植物适应环境变化提供能量。氧化应激系统由SOD主导反应,矿质元素Mn、B、Cu起协同作用。(c)对不同海拔花楷槭转录水平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共获得2110个海拔适应性相关基因,显著富集在苯丙氨酸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类黄酮的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中。通过非靶向及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共获得5种(葡萄糖、半乳糖、甘油、奎宁酸、莽草酸)初级和13种(橙皮素、白杨素、儿茶素、花旗松素、柚皮素、檞皮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芹菜素、木犀草素、高良姜素、甘草素、异甘草素)次级海拔适应性关键代谢产物。(d)为进一步了解花楷槭的海拔适应性,对响应海拔变化的关键差异基因及代谢物进行共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花楷槭适应海拔变化由糖酵解/葡萄糖生成、甘油脂代谢、半乳糖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黄酮类生物合成5条代谢途径协同调控。糖酵解/葡萄糖生成途径(葡萄糖)和黄酮类生物合成(橙皮素、白杨素、儿茶素、花旗松素、柚皮素、檞皮苷)受GOLS、TPI、INV等基因正调控。半乳糖代谢途径(半乳糖)、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奎宁酸、莽草酸)受PFK、GALM、GALM等基因正调控。甘油脂代谢途径(甘油)受MGD、GLYK、DFR、HCT、UGP3等基因正调控。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中大豆苷元、染料木素、芹菜素、木犀草素、高良姜素、甘草素、异甘草素受DFR、GOT1、AKR1A1等基因正调控。另外,异甘草素作为海拔适应性重要化合物受酚类化合物合成相关基因(CHS、F3H、CHI、CYP75B1)与磷酸果糖激酶基因(PFP)协同调控。综上所述,本研究从生理、转录、代谢角度综合分析槭属植物的种间差异及海拔适应性的生理代谢特征。研究结果不仅为探究槭属植物的代谢-亲缘进化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的环境适应性等科学问题提供了研究基础,为槭属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药物洗脱微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对肝功能指标和CRP、TNF-α的影响

目的:研究药物洗脱微球-肝动脉化疗栓塞术(DEB-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对肝功能和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www.selleck.cn/products/MK-2206)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1年4月在沧州市传染病医院进行诊断并治疗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DEB-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对照组采取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两组均由同一个医疗团队完成手术治疗。比较两组降期成功率、肝功能指标、CRP、TNF-α的差异。结果:观察组降期成功率为8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Berzosertib试剂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ALT、AST、TBILimmunity cytokine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RP、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CRP、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癌抗原125(CA125)、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癌胚抗原(CEA)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CA125、CYFRA21-1及CEA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热及肝区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DEB-TACE治疗,对患者的肝功能影响较小,可明显降低CRP、TNF-α水平,治疗效果显著。

控制性超促排卵期间新发宫腔囊状无回声对鲜胚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

研究背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关注点放在控制性超促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期间宫腔内病变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在进入促排卵周期后,宫腔内可见囊状无回声,其呈囊样结构,超声特征为:宫腔内可见一个或多个贴近子宫内膜的无回声区,内穿透性差,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无回声区周围无血流信号。这些囊状无回声区可分为规则囊状区和不规则囊状区,考虑可能为宫腔内局部液体积聚或子宫内膜囊性增生样病变的超声表现。它不同于宫腔积液和剖宫产瘢痕憩室。这种在COH期间新出现的囊状无回声区会对胚胎移植结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出现该超声表现的患者是继续进行本周期胚胎移植(Embryo transfer,ET),还是取消本周期改行冻胚移植?目前临床上对此尚无较为统一的处理方案。因此,探讨宫腔囊状无回声区的产生原因及其是否会影响妊娠结局对患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研究目的1.探究COH期间新发宫腔囊状无回声区对新鲜ET妊娠结局的影响。2.研究宫腔囊状无回声区对子宫内膜类型的影响。3.分析宫腔囊状无回声区直径是否影响妊娠结局。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接受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injection,IVF/ICSI)并接受新鲜 ET 患者的信息。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将有囊状无回声区和无囊状无回声区的不孕患者以1:2比例进行匹配。活产是主要结局。次要结局包括生化妊娠、临床妊娠和流产(生化妊娠和临床妊娠期间流产)。采用稳健的误差方差估计法,即Modified poisson回归分析PSM后数据,并计算调整混杂因素前后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和 Cell Cycle抑制剂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采用相关性分Telaglenastat析探讨宫腔囊状无回声区直径与妊娠结局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提供相关系数(r)。研究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处理数据后共纳入31523名患者,其中囊状无回声区组患者182名,无囊状无回声区组患者31341名。通过PSM后囊状无回声区组最终纳入179名患者,无囊状无回声区组纳入358名患者。1.宫腔囊状无回声区组患者活产率(38.0%vs 48.6%,P=0.025)低于对照组,而临床妊娠流产率(22.2%vs 12.4%,P=0.031)高于对照组。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活产率[调整后 RR,0.788(95%CI,0.638-0.974;P=0.027)]和临床妊娠流产率[调整后 RR,0.557(95%CI,0.325-0.953);P=0.033)]在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仍存在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囊状无回声区组中,患者表现为B型子宫内膜的比例高于A型子宫内膜,而对照组则相反。3.宫腔囊状无回声区直Food Genetically Modified径与活产率(r=-0.027,P=0.718)、临床妊娠率(r=-0.037,P=0.620)和生化妊娠率(r=-0.015,P=0.840)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研究结论1.COH期间新发宫腔囊状无回声区的存在显著降低了活产率以及增加了临床妊娠流产率。2.宫腔囊状无回声区直径并不会影响妊娠结局。3.宫腔囊状无回声区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类型。

不同基因型春型亚麻荠种质资源的耐荫性研究

亚麻荠[Camelina sativa(L.)Crantz]是一种新型的食品和饲料来源,具有成为生物燃料的潜力,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亚麻荠在间作系统中具有种植潜力,然而目前Cutimed® Sorbact®我国缺耐荫型亚麻荠基因型,对现有亚麻荠基因型未进行耐荫性评估。本研究采用盆栽实验的方法,对收集到的16种春型亚麻荠进行耐荫性评估,设置了无遮荫处理(100%全光照)、低遮荫处理(自然光照强度降低15%)、中遮荫处理(自然光照强度降低25%)和高遮荫处理(自然光照强度降低50%)对苗期的亚麻荠(BBCH 103;有4-5片叶子的植物)开始遮荫处理,试验分别在2020年9月和2021年9月进行。对各基因型的光合(叶绿素总、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Fv/Fm)、形态性状(株高、叶面积、分枝、单株荚果数)、种子产量(单株种子产量)、含油量和种子脂肪酸组成(各脂肪酸含量、脂肪酸群含量和脂肪酸比例)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不同年份、遮荫水平和基因型均显著(P<0.05)影响亚麻荠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叶绿素a/b、叶面积、单株荚果数、单株分枝数和单株种子产量。2.总体而言,遮荫处理显著(P<0.05)提高亚麻荠叶绿素含量(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株高,显著(P<0.05)降低亚麻荠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叶绿素a/b、叶面积、单株荚果数、单株分枝数和单株种子产量。在遮荫处理下,16种不同基因型的亚麻荠的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株高、叶面积、分枝、单株荚果数和单株种子产量的变化Crizotinib试剂趋势各不相同。在2020-2021年的试验中,CamK7、CamK8、CamK9、CamC3和CamC4等大部分基因型的叶绿素总量表现出随着遮荫水平提高而上升的趋势;CamK1、CamK2、CamK3、CamK6和CamK11等的大部分基因型叶绿素a/b表现出随着遮荫水平提高而下降的趋势;各基因型的株高表现出随着遮荫水平提高而上升的趋势。在2021-2022年的试验中,CamK2、CamK3、CamK4、CamK5和CamK6等的大部分基因型的叶绿素总量表现出随着遮荫水平提高而上升的趋势;CamK1、CamK2、CamK3、CamK4和CamK9等大部分基因型的叶绿素a/b表现出随着遮荫水平提高而下降的此网站趋势;CamK1、CamK2、CamK3、CamK5和CamK6等大部分基因型的株高表现出随着遮荫水平提高而上升的趋势。3.随遮荫水平的提高,遮荫处理的亚麻荠开花时间显著(P<0.05)延迟,花期显著(P<0.05)缩短。4.不同遮荫水平和基因型均显著(P<0.05)影响亚麻荠种子的含油量、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及脂肪酸比例。中遮荫处理和高遮荫处理显著(P<0.05)降低种子含油量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高遮荫处理显著(P<0.05)提高种子的饱和脂肪酸含量。5.综合耐性隶属函数值构建的树状图表明,CamK9、CamC4和‘SO-40’是16种亚麻荠基因型中相对耐荫的基因型。这些亚麻荠基因型可以在自然光照强度降低至25%水平下正常生长,且不影响种子产量和油产量,具有高产和高耐性,这表明CamK9、CamC4和‘SO-40’可作为潜在的种质资源与玉米或其他小型粮食作物间作。

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康艾对中晚期肺癌转化治疗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通过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联合康艾注射液对初始不可切除的Ⅲ期中央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www.selleck.cn/products/vx-661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转化为根治性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中央型NSCL更多C患者36例,经支气管镜活检或经皮肺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通过颈胸部增强CT、头颅MRI、骨扫描和腹部CT检查进行临床评估及分期,确认为不可切除的Ⅲ期中央型NSCLC。36例患者均采用Laboratory medicine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联合康艾注射液治疗,治疗两周期后评估能否手术切除。比较手术切除患者和不能手术切除患者的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结果 36例初始不可切除的Ⅲ期中央型NSCLC患者经过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联合康艾注射液治疗后,其中可行根治性手术切除23例患者,术后给予辅助静脉化疗,不能手术切除13例继续给予静脉化疗或放疗。23例手术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1.2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8.2%、69.5%和56.5%。13例不能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5.6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1.5%、38.5%和23.1%。结论 通过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康艾注射液对初始不可切除的Ⅲ期中央型NSCLC患者转化为根治性手术切除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大力推广。

自身免疫性疾病疫苗接种人群的负性情绪归因及其干预措施——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目的 探讨基于扎根理论分析自身免疫性疾病疫苗接种人群的负性情绪归因及其干预措施。方法 将120例接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疫苗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心理一致感量表、接纳和行动问卷(第二版)评价负性情绪、心理一致感、经验性回避,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评估心理一致感、经验性回避对负性情绪的影响。CX-5461价格结果 (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人均月收入≥7 000元、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心理一致感量表总分≥52分、家庭功能良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疫苗接种人群负性情绪产生的保护因素,疫苗不良反应、接纳和行动问卷第二版量表总分≥28分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疫苗接种人群负性情绪产生的危险因素(P<0.05)antibiotic activity spectrum。(2)心理一致Bemcentinib供应商感作为中介变量,使得经验性回避对负性情绪的影响从0.770降低至0.480,Bootstrap法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分析结果为心理一致感作为中介变量,使得经验性回避对负性情绪的影响从0.77下降至0.10。结论 自身免疫性疾病疫苗接种人群的负性情绪归因于人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心理一致感、经验性回避等因素,实施扎根理论措施有助于消除上述诱发因素,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二仙汤“异病同治”乳腺增生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二仙汤“异病同治”乳腺增生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Talazoparib小鼠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筛选二仙汤中6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潜在靶点;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the human gene database,GeneCards)及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平台检索乳腺增生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疾病靶点,借助Venn在线工具构建药物与两种疾病的交集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genetic regulation靶点-疾病”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按Dgree值大于等于平均值进一步筛选核心靶点此网站;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同时实现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和药物类药性(druglikeness,DL)≥0.18筛选得到二仙汤有效活性成分104个,预测潜在作用靶点147个;通过筛选得到乳腺增生靶点4153个,围绝经期综合征靶点155个,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29个,其中IL-6、VEGFA、TNF、TP53、ESR1、CAT、IL-1β等可能是二仙汤治疗乳腺增生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键靶点。活性成分及靶点主要参与DNA模板转录正调控、基因表达的正调控、胞外间隙、胞外区、类固醇结合、酶结合等;靶基因主要富集在TNF、NOD样体、HIF-1、癌症、PI3K-Akt等信号通路。结论:二仙汤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达到防治乳腺增生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