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二仙汤“异病同治”乳腺增生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Talazoparib小鼠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筛选二仙汤中6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潜在靶点;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the human gene database,GeneCards)及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平台检索乳腺增生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疾病靶点,借助Venn在线工具构建药物与两种疾病的交集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genetic regulation靶点-疾病”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按Dgree值大于等于平均值进一步筛选核心靶点此网站;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同时实现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和药物类药性(druglikeness,DL)≥0.18筛选得到二仙汤有效活性成分104个,预测潜在作用靶点147个;通过筛选得到乳腺增生靶点4153个,围绝经期综合征靶点155个,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29个,其中IL-6、VEGFA、TNF、TP53、ESR1、CAT、IL-1β等可能是二仙汤治疗乳腺增生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键靶点。活性成分及靶点主要参与DNA模板转录正调控、基因表达的正调控、胞外间隙、胞外区、类固醇结合、酶结合等;靶基因主要富集在TNF、NOD样体、HIF-1、癌症、PI3K-Akt等信号通路。结论:二仙汤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达到防治乳腺增生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目的。
Author: admin
基于PPARG/FABP4/GPX4通路研究淫羊藿苷诱导HepG2肝癌细胞铁死亡的作用机制
该研究探索了淫羊藿苷诱导肝癌细胞铁死亡的机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淫羊藿苷的潜在靶点;构建了蛋白-蛋白互作网络与通路富集,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评估了淫羊藿苷与靶点的结合能力;通过预测患者生存率来构建一套临床预测模型;同时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EdU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肝癌细胞的活性和增殖情况;比色法试剂盒及BODIPY 581/591 C1荧光探针用来检测细胞内铁离子水平Dolutegravir供应商和脂质过氧化水平。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GPX4、xCT、PPARG和FABP4的mRNA和蛋白水平,以确定这些铁死亡相关基因在淫羊藿苷效应中的表达变化。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的6个干预靶点AR、AURKA、PPARG、AKR1C3、ALB、NQO1构成了一个风险评分系统,有助于估计肝癌患者生存预后。结合患者年龄和TNM分期,开发了1个Nomogram临床预测模型,以预测肝癌患者1、3、5年的生存。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淫羊藿苷能有效地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活性和增殖,并能显著调节Fe~(2+)、MDA、脂质过氧化ROS水平,降低GSH水平,揭示其潜在的诱导肝癌细胞铁死亡的能力。淫羊藿苷能降低GPX4和xCT的表达(P<0.01),诱导肝癌细胞铁死亡,可能与抑制PPARG、FABP4有关(P<0.01)。综上,淫羊藿苷通过PPARG/FABP4/GPX4通路,诱导肝癌cylindrical perfusion bioreactor细胞铁死亡,为利用中药淫羊藿苷预防或治疗肝更多癌提供了实验基础。
“心形”缝合技术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目的 对比皮下脂肪垂直间断缝合方法和“心形”缝合方法对肥胖孕妇剖宫产腹壁切口的近远期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择期剖宫产的210例孕妇,根据皮下脂肪缝合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5例。对照组皮下脂肪采用垂直间断缝合方法,试验组采用“心形”缝合方法。观察2组产妇腹壁切口缝合时间和手术时间,术后1周内腹壁切口并发症包括红肿、硬结、渗液情况,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1])评分和住院天数,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的疤痕温哥华评分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 VSS)~([2])评分,以及疤痕满意度情况对比。结果 “心形”缝合伤口愈合显著优于传统缝合伤口,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明显减少,术后疼痛较轻,孕妇住Bioaccessibility test院时间明显缩短,远期疤痕增生明显减少,满意度较传统愈合组高(P<0.05)。结论 “心形”缝合方法有效减少了腹壁切口张力,近期加速伤Staurosporine临床试验口的愈合,缩短了住院时间,避免医疗资源浪费;远期显著减少疤痕增生,提高selleck Puromycin了产妇的满意度,使得更多的孕产妇获益。
交联星型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及其抗肿瘤应用
传统聚合物胶束购买Ferrostatin-1因稳定性不足容易在血液循环的剪Bioglass nanoparticles切力及蛋白质的作用下解体,导致封装的化疗药物提前释放,使得药物在体内进行非特异性分布并产生了毒副作用。为解决该问题,文章合成了基于聚赖氨酸的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m PEG-P(LL/LL-LA)-PCL,通过溶剂蒸发法制备非交联胶束DUCM,再利用二硫苏糖醇DTT诱导赖氨酸LA发生交联,在亲疏水壳层之间形成了还原响应型交联网络结构从而制备得到交联胶束DCM。基于内部的交联结构,DCM可以在血液循环中保持稳定,进入肿瘤细胞后,还原响应型交联网络结构中的二硫键会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的谷胱甘肽(GSH)的作用下断裂从而释放化疗药物,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文章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提高了PEG-PCL胶束的稳定性及刺激响应性,为其E7080抑制剂他胶束药物传递系统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压力与应对模式下心理干预联合腺立通贴穴位贴敷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压力与应对模式下的心理干预联合腺立通贴穴位贴敷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及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联合口服盐酸坦索罗辛,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压力与应对模式下的心理干预联合腺立通贴穴位贴敷治疗,观察2个疗程(4周)。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最大尿流率、膀胱残余尿量,治疗前后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评估症状变化状况,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评估自我效能状况,采用中南大学编制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估生活质量状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P<0.05)。治疗后两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研究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虽较治疗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最大尿流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膀胱点击此处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或0.01)Antifouling biocides,研究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研究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仅满意度、疾病、心理、生理维度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压力与应对模式下的心理干预联合腺立通贴穴位贴敷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可缓解排尿困难、尿频、尿失CHIR-99021体外禁等症状,改善患者尿动力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自我效能。
基于铁死亡相关LncRNA构建肝细胞癌预后模型的研究
为了探讨铁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在预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Transiliac bone biopsyinoma,HCC)患者临床预后方面的价值,基于铁死亡相关lncRNA构建了预后风险模型,用于评估HCC患者的生存及预后状况。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数据库中收集HCC患者的转录组及临床数据,通过R软件包“LIMMA”鉴定出HCC与正常组织之间差异表达的lncRNA和mRNA,从FerrDB数据库中收集铁死亡相关mRNA。将上述mRNA取交集后得Microbiology抑制剂到差异表达的铁死亡相关mRNA,通过GO和KEGG分析阐明这些差异表达的mRNA在HCC中的作用。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到了与铁死亡相关mRNA具有显著相关性的差异lncRNA。将这些lncRNA纳入Cox回归分析构建铁死亡相关lnc RNA的预后风险模型。运用Kaplan-Meier(KM)生存分析、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 DCA)、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及独立预后分析评估该预后风险模型的准确性。研究共鉴定出17个铁死亡相关lncRNA(ZFPM2-AS1、AC012073.1、AL031985.3、AC026401.3、POLH-AS1、SNHG21、LINC00205、LINC00942、AP001469.3、AL139384.1、AC145207.8、AC090772.3、AL603839.3、SNHG10、AC099850.1、MKLN1-AS和AL928654.1),它们是HCC潜在的预后生物标志物。通过这些铁死亡相关lncRNA构建的预后模型,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达到0.801。根据模型计算的风险评分将患者分EGFR抑制剂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高风险组的总生存期较短。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GSEA)结果表明,免疫和肿瘤相关通路在高危人群中被激活。多因素独立预后分析表明,该预后风险模型是HCC的独立预后因素(HR:1.229,95CI:1.171~1.290)。研究结果提示基于17个铁死亡相关lncRNA构建的HCC预后风险模型是预测HCC患者预后的可靠工具。
CpMYB11和MdMYB11基因的表达特性及在盐、干旱胁迫中的功能分析
果树生产容易受到外界非生物胁迫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果树产业的发展。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植物内部的防御系统会做出一系列的反应进而抵御外部环境对植物造成的伤害,其中植物在面对非生物胁迫过程中,MYB转录因子行使着重要的分子功能。本研究中分析了山楂和苹果MYB11基因的表达特性,同时分析其在盐和干旱胁迫中的功能,并对异位表达CpMYB11苹果转基因植株与对照植株进行转录组学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pMYB11基因CDS序列长度为849 bpAutoimmune Addison’s disease,编码282个氨基酸;MdMYB11基因CDS序列长度为861 bp,编码286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二者均含有高度保守的R2R3-MYB结构域,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发现二者亲缘关系非常紧密。CpMYB11和MdMYB11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且二者均在C端具有自激活活性。2.对CpMYB11和MdMYB11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分析发现二者均包含与生长发育、逆境和激素响应有关的元件;q RT-PCR分析表明MdMYB11基因在苹果‘GL-3’茎尖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模拟盐和干旱胁迫条件下,MdMYB1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有提高。3.农杆菌Belnacasan临床试验介导的苹果遗传转化试验获得3个MdMYB11基因过表达抗性芽;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遗传转化获得CpMYB11和MdMYB11基因过表达拟南芥T1代植株;对前期研究中已获得的异位表达CpMYB11苹果转基因株系进行模拟盐和干旱胁迫处理发现,CpMYB11基因增强苹果的耐盐性和耐旱性;同时,异位表达CpMYB11苹果转基因植株中,与盐和干旱相关的基因上调表达,由于CpMYB11与MdMYB11在多个方面的相似性,推测MdMYB11基因也具有相似的功能。4.对异位表达CpMYBPLX339711苹果转基因植株与对照植株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发现,CpMYB11的过表达会使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和ABA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变化,由于CpMYB11与MdMYB11在多个方面的相似性,进而推测CpMYB11与MdMYB11可能通过调控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和ABA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正向调控植物的耐盐和耐旱性。
基于WHO CNS5分类胶质瘤现状的真实世界研究
第一部分 基于第五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的胶质瘤临床特征分析及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目的: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第五版分类将特定分子改变纳入到胶质瘤的分类中。对分类方案进行了重大修订,从而影响了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本研究旨在描述最新WHO分类下胶质瘤及其亚型的临床、分子和预后特征。并通过机器学习模型来确定胶质瘤患者最重要的预后指标,预测患者预后。方法:对maladies auto-immunes在我院接受胶质瘤手术的患者进行了为期11年Pevonedistat浓度的肿瘤基因改变再检测,使用二代测序、聚合酶链反应和荧光原位杂交等方法,确定突变基因,并将其纳入分析,并通过机器学习筛选出影响预后的因素加以验证。结果:共有452例胶质瘤被重新分类为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儿童型弥漫性胶质瘤、局限性星形细胞瘤以及胶质神经元和神经元肿瘤。从第四版到第五版分类中,成人型和儿童型胶质瘤的组成、定义和发生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确定了每个亚型的临床、放射学、分子和存活特征。CDK4/6、CIC、FGFR2/3/4、FUBP1、KIT、MET、NF1、PEG3、RB1和NTRK2的改变是与不同亚型的生存相关的因素。通过机器学习构建了年龄、FGFR2、IDH1、CDK4、CDK6、KIT和CDKN2A这七个变量组成的风险评分体系,能有效预测患者预后。结论:我们阐述了 WHO CNS5分类下胶质瘤的全面分类,并描述了每个亚型的临床、影像学、分子和生存特征。确定了可能具有预后潜力的生物标志物,突出了组织学和分子整合分类方案价值,并通过机器学习开发新的预测预后模型。第二部分:基于第五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的星形细胞瘤临床特征和预后研究目的:自从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更多涉及整合诊断分子变化的分类后,脑胶质瘤的诊断取得了很大进展。我们的研究旨在展示我们对基于最新WHO CNS5分类的IDH突变型星形胶质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和管理方面的经验。方法:本研究纳入了 200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我们中心诊断为星形胶质瘤且基于WHO CNS5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的IDH突变型患者,并将其分为WHO 2-3级组和WHO 4级组。根据WHO(CNS4和CNS5)分类,回顾性的对整合诊断、临床特征、MRI特征进行总结,并对这一类型的患者预后进行了生存分析。结果:本回顾性研究共纳入60名患者。所有患者中有21.67%(13/60)的患者肿瘤等级依据WHO CNS4分类和WHO CNS5分类发生改变:依据WHO CNS4,有21.43%(6/28)被诊断为Ⅱ级的患者和58.33%(7/12)被诊断为Ⅲ级的患者最终归类为WHO CNS5版的4级。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0.042)、复发性胶质瘤(p=0.006)和 Ki-67 指数(p<0.001)在 WHO 2-3 级组(n=27)和 WHO 4 级组(n=33)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CDK6(p=0.004)、FGFR2(p=0.003)、MYC(p=0.004)变异在WHO 4级组中更易出现。肿瘤等级越高的患者生存期越短,2级,3级,4级的mOS 分别为 75.9m、53.6m、26.4m,p=0.01)。FGFR2 变异与 WHO 4 级 IDH 突变型星形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较差相关SB203580(p=0.013)。BCOR、MYCN、NOTCH1和PIK3R1的变异以及S1009免疫组化阳性也与WHO 4级星形细胞瘤的较差生存率有关。对于WHO 2-3级星形细胞瘤,FGFR4、KIT、NTRK2的变异以及ATRX和EGFR的免疫组化阳性均与较差生存率显著相关。结论:与WHO CNS4分类相比,以前被认为是Ⅱ级或Ⅲ级但预后较差的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患者,实际上会更符合WHO CNS5分类中的4级。而FGFR2的变异可能与WHO 4级、IDH突变型星形胶质瘤患者的预后较差相关。这类患者仍缺乏个性化治疗。未来需要对IDH突变型星形细胞瘤的诊疗进行更多的研究。
RNA m6A甲基化修饰参与灰楸斑叶形成的调控机制
斑叶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叶色变异类型,在园林绿化中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叶色变异机制的理想材料。因此,揭示斑叶的形成机制对于林木叶色的遗传改良有着重要的意义。RNA甲基化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作为mRNA的主要的表观修饰,广泛地参与调控植物的多个生物学过程。灰楸(Catalpa fargesii Bur.)属于中E-616452细胞培养国的乡土用材树种,具有观赏和药用等价值。‘麦缘锦楸’是灰楸的天然变异株,同时也是课题组选育的新品种,与灰楸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但其边缘叶片呈现黄色,中间淡绿的表型特征,推测可能是表观遗传修饰在灰楸斑叶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麦缘锦楸’不同叶色分区叶片及灰楸对应分区部位的叶片为试验材料,通过m6A修饰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揭示m6A甲基化修饰在灰楸斑叶形成的修饰特征和作用机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灰楸叶片的m6A甲基化修饰图谱绘制和特征分析发现,m6A修饰在灰楸20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但在7号染色体上分布密度最高,18号染色体分布密度最低。大部分mRNA只有单一的m6A peak修饰,主要分布在3’UTR区域和终止密码子附近。灰楸叶片的m6A修饰更倾向于植物特有的UGUAY(Y代表C/U)基序和保守的RRACH(R代表G/A,H代表A/C/U)基序。对‘麦缘锦楸’和灰楸的m6A甲基化修饰差异基因进行分析:‘麦缘锦楸’黄叶特有差异m6A修饰基因YLSGs(Yellow-Leaf Specific m6A Genes)主要富集在光合作用天线蛋白、类胡萝卜素合成和苯丙烷代谢等途径;淡绿色叶片部分特有的差异m6A修饰基因GLSGs(Green-Leaf Specific m6A Genes)主要富集到类黄酮代谢、花青素代谢途径和淀粉与糖代谢等代谢途径。‘麦缘锦楸’的色素代谢、光合和能量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m6A甲基化修饰可能对斑叶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2)转录组调控网络图分析发现,‘麦缘锦楸’黄叶的产生可能跟叶绿素的降解,光合作用的降低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改变有关。在‘麦缘锦楸’叶绿素代谢过程中,叶绿素a合成基因CfChIH,CfChIM,CfPOR和CfCAO显著下调,叶绿体降解的CfCCR基因显著上调加速了叶绿素的降解,造成总叶绿素含量降低。同时,光合系统Ⅱ的CfPsbA、CfPsbB、CfPsbC和CfPsbE以及光合系统Ⅰ的CfPsak在灰楸斑叶中显著下调,抑制叶片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此外,参与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的CfNCED、CfVDE和CfCCD显著上调,提高了叶片中叶黄素含量。推测叶绿素合成受阻、光合受限和叶黄素含量增加可能是造成灰楸斑叶的色素分布不均匀的直接原因。(3)m6A富集水平与基因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m6A修饰与转录本倾向于负相关。m6A修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到光合代谢、叶绿素发育、类胡萝卜素代谢和类黄酮的合成途径。VX-765此外,m6A甲基化修饰的转录因子b HLH,NAC和WRKY在黄色叶中均下调表达,MYB和WRKY甲基化修饰转录因子在淡绿叶中也显著下调表达。(4)结合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分析,灰楸甲基转移酶CfMTA1和CfMTA2表达量在麦缘锦楸和灰楸不同叶色分区并未发生显著变化。灰楸基因组中含有5个潜在的m6A去甲基化酶基因CfALKBH1-CfALKBH5,其中,‘麦缘锦楸’叶片中CfALKBH5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灰楸对应部位,推测CfALKBH5可能通过调控m6A甲基化修饰的水平变化,进而影响‘麦缘锦楸’叶色的形成。亚细胞定位分析证实CfALKBH5定位于细胞核内。与空载对照植株相比,CfACalcutta Medical CollegeLKBH5基因被抑制后叶片出现褪绿表型,并且褪绿叶片的m6A甲基化修饰水平升高,叶绿素含量下降但类胡萝卜素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此外,在色素和光合合成通路中发挥关键作用的CfCAO、CfVDE和CfPsbP基因出现了显著下调表达。进一步证实了灰楸m6A去甲基化酶CfALKBH5基因参与调控叶色的形成。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灰楸叶片中存在大量的mRNA m6A修饰,这些甲基化修饰基因主要参与色素代谢、光合作用和能量代谢等过程。CfALKBH5是‘麦缘锦楸’和灰楸不同叶色分区中显著差异表达的m6A去甲基化酶基因,抑制其表达可使灰楸叶片出现褪绿表型。本研究从m6A表观遗传调控方面筛选了影响灰楸斑叶形成的关键差异基因,为调控叶色变化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见解。
基于糖代谢调控的萘酰亚胺及金属杂合体的设计、合成及机制研究
背景晚期癌症的传统的治疗手段以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为主,但这些手段都存在各自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足,而免疫疗法与传统疗法相互结合的方式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治疗思路。但是目前仅有少数化疗药物能够实现肿瘤的化学免疫治疗,因此寻找新的解除肿瘤免疫抑制的途径和基于此途径开发新型化疗药物是实现肿瘤化学免疫治疗的关键工程。大部分癌症进展过程中,如前列腺癌、胶质瘤、肝癌、乳腺癌和结肠癌,肿瘤细胞的异常糖基化可以诱导肿瘤进展,癌症转移和免疫抑制。而相关糖基转移酶的失调也与肿瘤进展和免疫抑制密切相关。DNA损伤剂属于经典的抗肿瘤药物,铂类药物(顺铂和奥沙利铂)和1,8-萘酰亚胺具有广泛的抗瘤谱和优异的抗肿瘤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脑胶质瘤,肝癌和肺癌的治疗。但化medium Mn steel疗耐药和免疫抑制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因此,通过探索异常糖基化在肿瘤进展中的机制,开发了新的协同药物开发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策略,对铂类药物和1,8-萘酰亚胺进行结构设计和优化使其成为优异的糖基化靶向和免疫响应性抗肿瘤药物。这一策略为利用肿瘤异常糖基化来开发化疗药物候选物和改善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目的通过探究前列腺癌,胶质瘤和肝癌异常糖基化和糖基化转移酶失调对肿瘤发生、发展、迁移、侵袭和免疫环境的影响,来探究一些新型的诊疗标记物和治疗靶点,并利用这些诊疗标志物和糖基化靶点来开发新型免疫响应性抗肿瘤药物。方法1、药物合成:通过对小分子单糖化学库筛选,寻找到了一系列优异的天然和非天然糖基供体,如乙酰氨基葡萄糖(GN)、4-氟乙酰氨基葡萄糖(FGN)、2-脱氧葡萄糖(2-deoxy-D-glucose),通过对Pt(Ⅳ)和1,8-萘酰亚胺进行取代修饰和结构优化,制备天然或者非天然糖取代的铂杂合体和1,8萘酰亚胺化合物;2、机制研究(细胞水平):细胞毒性测试(MTT)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活性评价并筛选出对前列腺癌,脑胶质瘤和肝细胞癌靶向的化合物FGNPt、DG2和H4。Transwell和伤口愈合实验评价了药物的抗迁移能力。药物摄取实验评估(ICP-MS)检测药物在肿瘤部位的靶向能力。流式细胞术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探究先导化合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免疫共沉淀(Co-IP)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探究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解除免疫抑制的分子机制,q PCR和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SA)实验检测细胞因子水平。3、机制研究(动物水平):通过原位,异种移植和肺转移动物模型评价先导化合物的体内抗肿瘤疗效,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先导化合物对小鼠肿瘤免疫浸润的影响。结果1、GNPt杂合体:本部分通过天然氨基己糖(GN)和4-氟代氨基己糖(FGN)与顺铂和奥沙利铂配位设计合成四种铂杂合体。细胞毒性测试(MTT)筛选出FGNPt对前列腺癌特别是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细胞PC3(IC_(50)0.23±0.39μmselleck产品ol/L)和DU145(IC_(50)0.77±0.15μmol/L)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并且显著抑制小鼠CRPC皮下肿瘤(RM-1)的生长(抑制率:85.1%)。此外FGNPt有效的抑制髓系来源免疫抑制细胞(MDSC)在肿瘤和血液中的募集,从而激活肿瘤杀伤性CD4~+、CD8~+T淋巴细胞。通过蛋白组学测序发现CRPC进展与Mucin型O-糖基化生物合成中的关键糖基转移酶GALNT3相互关联,并且GALNT3可以作为CRPC的生物标记物来检测CRPC的发生和发展。CRPC下调mi R-26a,抑制其与GALNT3的转录区结合,促进GALNT3的表达,促进O-糖基化的MUC-C和TNFR的表达,从而引起CRPC的化学治疗耐药和MDSCs诱导的免疫抑制。而FGNPt通过抑制这一途径发挥抗CRPC基于铂药物的化疗耐药和免疫抑制。2、DGPt杂合体:本部分通过对实验室抗肿瘤化合物库的12中优秀抗肿瘤化合物进行抗脑胶质瘤筛选,发现DGPt类化合物具有优秀的抗胶质瘤疗效。通过对六种2-脱氧葡萄糖取代的铂杂合体(DGPt)进一步抗脑胶质瘤筛选,发现DG1、DG2和DG6对脑胶质瘤细胞系U251、U87、U118-MG和C6具有优异疗效。然而动物急性毒实验发现DG1对小鼠具有较大毒性,因此选用DG2进行后续实验研究。在原位脑胶质瘤小鼠模型(GL261)中,化合物DG2(抑制率:77%)对比阳性药物替莫唑胺(抑制率:34%)、奥沙利铂(抑制率:39%)和顺铂(抑制率:56%)具有更强大的抑制作用。药物摄取实验(ICP-MS)评估表明DG2具有显著优于顺铂和奥沙利铂的血脑屏障穿透效率,在脑胶质瘤原位高度积累。此外,DG2可以有效地激活肿瘤CD4~+,CD8~+T淋巴细胞和M1型巨噬细胞,抑制TAM型巨噬细胞的表达。转录组学和TCGA数据库研究发现DG2可能是通过抑制岩藻糖基转移酶8(FUT8)的表达,从而下调PD1和CD155的岩藻糖基化,激活肿瘤杀伤性T淋巴细胞和M1型巨噬细胞,抑制TAM型巨噬细胞的激活。3、GN-NI:本部分通过天然氨基己糖(GN)和4-氟代氨基己糖(FGN)与萘酰亚胺偶联设计合成十六个糖基化萘酰亚胺衍生物(GN-NI),包括S1-S4、H1-H4、N1-N4和X1-X4,所有化合物均经过结构确证(~1H NMR、~(13)C NMR和ESI-MS)。细胞毒性测试(MTT)进行体外活性评价,对比阳性药物氨奈菲特,H4对肝癌(HCC)细胞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并且在小鼠肝癌异位模型(H22)中,对比阳性药物氨奈菲特(抑制率:57%),H4(抑制率:70%)具有更高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H4可以有效地激活肿瘤凋亡。Transwell和伤口愈合实验表明H4显著抑制肝癌的迁移。此外通过将H4与吉西他滨联用,发现H4与吉西他滨联用显著提高抗肝细胞癌疗效,表现出强协同效应(联药指数:0.14-0.16)。转录组学测序发现H4与吉西他滨联用可以抑制岩藻糖基转移酶1(FUT1)诱导的临床肝癌用药吉西他滨的化疗耐药,增强肝癌的杀伤作用。结论总的来说,在肿瘤中,异常表达的糖基转移酶调控各种蛋白糖基化,从而介导癌症转移、化疗耐药和免疫抑制,促进肿瘤的进展。然而采用天然(乙酰葡萄糖胺)或者非天然糖基供体(4-氟乙酰葡萄糖胺和2-脱氧葡萄糖)修饰DNA插层剂(铂杂合体和1,8-萘酰亚胺)可以增强其对部分肿瘤如前列腺癌、脑Tofacitinib胶质瘤和肝细胞癌的杀伤作用和靶向作用,通过靶向肿瘤中特定的糖基转移酶,从而解除肿瘤异常糖基化诱导的化疗耐药和免疫抑制。因此,通过糖基供体修饰化学治疗药物从而靶向异常糖基转移酶,为利用肿瘤异常糖基化开发新型高效的化学治疗药物候选物从而改善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