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盐驯化对青花菜组培苗耐盐性的影响。【方法】本试验以青花菜组培苗为材料,使用含75、100、150、200 mmol/L NaCl的液体培养基对青花菜组培苗驯化7 d,分析高盐胁迫(225 mmol/L NaCl)7 d,青花菜组培苗的生理指标、硫代葡萄糖苷含量的变化,并对其生理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探究青花菜组培苗对盐驯化响应的生理机制。【结果】青花菜组培苗的各项生理指标对盐驯化有不同程度的响应。盐驯化使青花菜组培苗的POD活性,脯氨酸、可溶性糖和硫代葡萄糖苷含量较CK2(盐对照)显著增加,MDA含量较CK1(空白对照)、CK2显著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与CK2无显著差异,总酚、类黄酮含量较CK2显著降低。SOD活性在150 mmol/L NaCl驯化组中显著高于CKchemical biology2,与CK1同水平,花青素含量在200 mmol/L NaCl驯化组显著高于CK1、CK2。隶属函数分析得出,150 mmol/L NaCl驯化组在高盐胁迫下各项生理指标综合得分最高。【结论selleck化学】盐驯化可以提高青花菜组培苗的耐盐性,以150 mmol/L selleck PF-02341066NaCl驯化效果最好。
Author: admin
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评估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功能、尿动力学及性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3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5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观察组(65例,行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治疗),均于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前与术后6个月前列腺功能、尿动力学,以及术后6个月性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selleck合成比,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膀胱冲洗时间、手术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均较短;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评分及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顺应性(BC)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排尿后残余尿量(PVRCalcutta Medical College)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勃起障碍、逆Crizotinib体内行射精、射精量减少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相较于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应用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治疗,可更显著地改善其前列腺功能与尿道功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膀胱冲洗、手术时间及留置导尿管时间,促进患者恢复,且对患者性功能影响较小。
日粮中添加中药组方对鸡氯化汞中毒模型血常规主要指标的影响
为了研究配制的中药组方对鸡氯化汞中毒的防治作用,试验选取72只健康鸡,平均分为3组,空白组为正常鸡,阳性组在日粮中添加氯化汞36 g/kg制作汞中毒模型,中药组在汞中毒模型的基础上日粮中添加中药组方6 g/(只·d),各组饲喂第20、40、ABT-26360 d采血进行血常规主要指标检测。结果:(1)第20、40、60 d,阳性组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压积显著(P<0.05)或极显著(P<0寻找更多.01)低于空白组;第40、60 d,中药组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压积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阳性组。(2)第20、40、60 d,阳性组血小板总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低于空白组;第40、60 d,中药组血小板总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阳性组。(3)第2oral oncolytic0、40、60 d,阳性组白细胞总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空白组;第40、60 d,中药组白细胞总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低于阳性组。结论:黄芪、甘草、茯苓、白茅根、白术、山药、蒲公英配制的中药组方可缓解氯化汞中毒鸡贫血,增强凝血功能,降低炎症反应,达到防治氯化汞中毒的作用。
糖肾宁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小管损伤及铁蛋白自噬介导的铁死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糖肾宁(TSN)对糖尿病肾病(DKD)小鼠肾小管损伤及铁蛋白自噬介导的铁死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诱导KK-Ay小鼠建立DKD模型,与正常组相比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明显升高(P<0.05)且随机获悉更多血糖≥16.7 mmol·L~(-1)视为模型建立成功。模型建立成功后,将KK-Ay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糖肾宁组,连续给药10周。实验期间,动态监测血糖和UAER;给药10周后,检测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取肾组织进行HE、PAS和普鲁士蓝病理染色,电镜观察肾小管线粒体的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中LC3、P62、FTH1、NCOA4、KIM-1的蛋白表达水平,并检测MDA和Fe~(2+)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糖、UAER、Scr、 BUN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糖肾宁组小鼠血糖没有明显变化(P>0.05),UAER、Scr、 BUN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LC3Ⅱ/LC3Ⅰ、FTH1、KIM-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62和NCOA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MDA和Fe~(2+)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糖肾宁组小鼠LC3Ⅱ/LC3Ⅰ、FTH1、KIM-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62和NCOLY-188011浓度A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MDA和Fe~(2+)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光镜观察显示:模型组小鼠出现肾小管扩张且伴有空泡变性的病理损伤以及肾小管的铁离子沉积增加。电镜观察显示:模型组小鼠肾小管的线粒体体积明显缩小,线粒体嵴减少,线粒体双层膜密度增加,具备铁死亡的典型形态学特征。经中药TSN治疗后,上述病变均有所改善。结论 糖肾宁可降低KK-Ay小鼠蛋白Biogents Sentinel trap尿,保护肾功能,减轻肾小管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铁蛋白自噬介导的铁死亡有关。
基于细胞铁死亡探讨加味七方胃痛颗粒治疗胃癌的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对胃癌Pine tree derived biomass细胞的效应及抑制细胞铁死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共20只,每只体重300g左右,7~8周龄。中药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干预7天,制备含药血清。AGS细胞此网站复苏和传代后,将胃癌AGS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K&AGS组)、空白血清组和含药血清组。干预2天,对各组进行细胞活性检测(CCK8法),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比色法检测MDA、GSH的含量,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SLC7A11、P53、GPX4的表达变化水平。结果:1.CCK8结果显示,AGS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为上皮样贴壁生长,正常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与AGS组相比,空白血清组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差异不大,说明空白血清对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20%含药血清作用细胞48 h后可在显微镜下明显观察到细胞收缩变圆增多,细胞数量减少,说明细胞增殖被显著抑制(p<0.05),40%含药血清作用细胞24 h后可在显微镜下明显观察到细胞收缩变圆增多,细胞数量减少,说明细胞增殖被显著抑制(p<0.05),后续选择40%含药血清作用细胞24Etoposide配制 h进行实验。2.CCK8结果显示,AGS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为上皮样贴壁生长,正常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与CK组相比,空白血清组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差异不大,说明空白血清对细胞增殖无显著影响,而含药血清作用细胞后可在显微镜下明显观察到细胞收缩变圆增多,细胞数量减少,说明细胞增殖被显著抑制(p<0.05)。3.qRT-PCR结果显示,与CK组相比,AGS组含药血清可使胃癌AGS细胞内SLC7A11、GPX4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53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K组相比,AGS组含药血清可使胃癌AGS细胞内SLC7A11、GPX4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53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5.MDA结果显示,与CK组相比,AGS组含药血清可使胃癌AGS细胞内MD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6.GSH结果显示,与CK组相比,AGS组含药血清可使胃癌AGS细胞内GSH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可以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其抑癌效应可能与抑制细胞铁死亡信号有关。
甘肃康县香菇功能及营养成分研究
香菇是具有增强机体免疫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食药营养功效食品。传统香菇栽培基质多以阔叶木栽培为Endocrinology & Hormones抑制剂主,因其对自然环境条件要求高,生长周期长、产量低且菌林矛盾日渐突出,为此袋料栽培基质技术应运而生。甘肃康县南部地区香菇种植是主要特色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两种栽培基质并举,为进一步提升香菇产品经济与应用开发价值,项目开展了antibiotic antifungal两种栽培基质香菇功能及营养成分研究。研究发现,椴木香菇(WM)多糖含量显著高于袋料香菇(BM);凝胶色谱分析WM有4个多糖组分,含量最高占比60%的分子量约为140万道尔顿,3个含量低的分子量分别为2611、12884、7307道尔顿,红外光谱显示含酰胺基及β-吡喃糖苷键;BM有2个多糖组分,分子量分别为190万道尔顿和9006道尔顿,含量各占50%,红外光谱分析振动及官能团峰显示含β-吡喃糖苷键及葡萄糖糖苷键,定性分析表明WM与BM的多糖结构异同,其活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多糖的单糖组成经衍生化Bucladesine气相色谱分析显示WM和BM样品中甘露糖、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含量差异不显著,半乳糖含量差异显著;WM及BM半乳糖含量显著高于葡萄糖,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甘露糖、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半乳糖对大脑及植物神经营养具有重要意义。核苷酸作为生物体基本营养物质,参与遗传物质构建,也是食物烹饪鲜味的重要来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胞嘧啶(C)、尿嘧啶(U)、鸟嘌呤(G)、腺嘌呤(A)四种核苷酸营养物质(熟化),结果显示WM含量分别:46.4μg/g、90.2μg/g、94.0μg/g、86μg/g,BW含量分别为84.8μg/g、147.0μg/g、73.2μg/g、75.6μg/g;BW总含量显著高于WM。评估了两种栽培香菇氨基酸营养,WM氨基酸总量及必需氨基酸显著高于BM,其中,WM精氨酸及酪氨酸显著高于BM(P<0.05),BM鲜味氨基酸含量高于WM, WM儿童必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BM。采用顶空进样色质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性物质,结果显示,WM挥发性成分中,醇类化合物7种占比14%,醛类化合物6种占比12%,酮类化合物4种占比8%,酯类化合物3种占比6%,含硫化合物10种占比20%;BW挥发性成分,醇类化合物8种占比16%,醛类化合物3种占比6%,酮类化合物5种占比10%,酯类化合物6种占比12%,含硫化合物5种占比10%,WM挥发性成分中含硫化合物显著高于BW,醛类化合物也高于BM,而BM中酯类化合物含量高于WM,醛类和酮类物质两者含量无显著差异。
基于TRPV1/AMPK通路探讨石榴皮总多酚对亚油酸诱导的人皮脂腺细胞脂质合成的影响
目的 探讨石榴皮总Breast biopsy多酚(pomegranate peel polyphenols,PPPs)对亚油酸(linoleic acid,LA)诱导的永生化人皮脂腺SZ95细胞脂质合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SZ95细胞,运用LA诱导构建脂质过度合成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PPPs对SZ95细胞活力的影响;尼罗红染色检测细胞脂质合成情况;qRT-PCR检测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TRPV1、AMPK、磷酸化AMPK(phosphorylated AMPK,p-AMPK)蛋白表达。采用siRNA进行细胞转染,观察沉默TRPV1后PPPs对LA诱导的SZ95细胞脂质合成及TRPV1/AMPK通路的影响。结果 1.25、2.5、5μg/mL的PPPs对SZ95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且均可显著抑制LA诱导的脂质过度合成(P<0.01),其中5μg/mL PPPs的抑制效应最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脂质合成明显增加(P<0.01),TRPV1、AMPK mRNA表达及TRPV1、p-AMPK/AMPKselleck合成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PPPs对无LA诱导的SZ95细胞基础脂质合成无明显影响,TRPVCP-456773作用1、AMPK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但TRPV1、p-AMPK/AMPK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PPPs明显减少LA诱导下的SZ95细胞脂质合成(P<0.01),明显提高TRPV1、AMPK mRNA表达及TRPV1、p-AMPK/AMPK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沉默TRPV1显著增加了LA诱导下的SZ95细胞脂质合成(P<0.01),并显著减弱了PPPs对SZ95细胞脂质过度合成的抑制(P<0.01),显著降低其TRPV1、AMPK的mRNA及TRPV1、pAMPK/AMPK蛋白表达水平(P<0.05、0.01)。结论 PPPs可有效抑制LA诱导的SZ95细胞脂质合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RPV1/AMPK通路有关。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雄激素性脱发的临床疗效:基于7例随机双盲、自身半头配对、安慰剂对照试验
目的 评估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雄激素性脱发(AG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测定PRP中生长因子浓度并初步探究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AGA受试者7例。抽取外周静脉血,使用regenlab自动化套装单次离心法制备PRP,随机分配受试者一侧秃发区域注射PRP,对侧注射生理盐水,共治疗3次,每次间隔1周,在治疗后1、2、3个月随访,进行大体照片及毛发皮肤镜图像采集并软件分析毛发变化,受试者自评以及医师临床评估。采用ELISA测定PRP与外周血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计算3种生长因子的富集系数,统计分析PRP中血小板与生长因子浓度的相关性,并比较治疗后有效和无效患者中生长因子浓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治疗结束后,PRP侧毛发密度较治疗前和对照侧增加(P<0.05),毛发/毛囊比值较对照侧增加(P<0.05),毛发生长期/休止期比例较治疗前升高(P<0.05);医师评估与患者自评PRP侧治疗有效率均为42.86%。活化后PRP中PDGF、TGF-β和regulation of biologicalsVEGF平均浓度分别为36.73、11.30和2.97 ng/mL,与外周血中3种生长因子比较,富集系数分别为2.14、1.90和2.30倍。PRP中血小板计数与VEGF、TGF-β浓度无明显相关性,PRP中血小板富集系数和PDGF、VEGF富集系数存在线性正相关(P<0.05)。治疗有效组PRP中的TGF-β和VEGF浓BLZ945度高于治疗无效组(均P<0.05)。结论 PRP可促进毛发增多,提高生长期毛发比例,安全性较高;治疗效果与PRP中含的TGF-β和VEGF浓度、个体单位血小板释放selleck产品生长因子能力相关。
扁蓿豆荚果果皮解剖和生理特征及裂荚机理初步研究
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乡土草种,在草原生态修复、苜蓿遗传改良育种、干旱且寒冷地区饲草供给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我国非常宝贵的战略资源。该优良草种花期持续期较长,荚果成熟期裂荚、落粒性状明显,不仅给种子收获带来不便,影响种子产量,也制约了其在草地农业生产和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中的推广与应用。探索了解扁蓿豆荚果的裂荚机理,对有效控制荚果开裂、抗裂荚新品种的选育,解决种子生产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前期研究发现,扁蓿豆荚果成熟后仅沿着腹缝线开裂,果皮不发生螺旋状扭曲,腹缝线离区亦无异常木质化的细胞结构,该裂荚过程与其他已报道的豆科作物裂荚机制不同。在此基础上,论文以选取裂荚种质(裂荚率≥76%)和低裂荚种质(裂荚率<10%)为实验材料,通过比较荚果果皮发育过程中微观解剖结构、生理生化特征、转录组等方面的差异,以综合探究扁蓿豆荚果裂荚机理,筛选裂荚性状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同时系统性筛选扁蓿豆各试验条件下的最佳内参基因,以便今后进一步明确与裂荚相关的基因表达与功能特征,为扁蓿豆抗裂荚材料的分子育种及种子繁育推广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EF-1a是扁蓿豆中表达稳定性综合评价中最佳的候选内参基因。为了今后更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研究调控裂荚特性相关的基因表达与功能,需要在不同基因型、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环境胁迫及不同组织等处理下,使用五个评估软件,对9个候选内参基因(EF-1a、a-TUB、b-TUB、ACT、U6 sn RNA、5.8S r RNA、5S r RNA、18S r RNA、GAPDH)的基因表达稳定性做综合性分析与评估。EF-1a在Ref Finder软件综合性评估中排名较好。(2)荚果果皮失水与高度木质化的内果皮促进了荚果的主动开裂。扁蓿豆荚果发育期持续36d。通过对荚果的动态发育观察,发现在荚果发育中期(开花后第12至16d),裂荚材料荚果内果皮木质化程度更高,石细胞的细胞壁更厚。荚果发育后期(开花后第20至28d),裂荚材料中果皮发生失水现象,中果皮薄壁细胞皱缩在一起甚至消失,内果皮成破碎状。低裂荚材料中果皮仍可见、内果皮基本完整。说明Mass media campaigns果皮失水、高度木质化的内果皮与裂荚的发生密切相关。(3)果皮主要成分及其相关生理过程对裂荚的发生起辅助作用。通过对荚果生理特征的测定与比较,发现裂荚材料荚果果皮含水量较低,纤维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较高。裂荚材料荚果果皮主成分相关的合成酶活性(Ces A、PAL、4CL、CAD和POD)较高。裂荚材料荚果果皮内细胞壁相关水解酶(PG和CE)活性也较高。说明果皮主要成分及其合成酶活性增强间接辅助了荚果的主动开裂,水解酶活性增强则有助于荚果的被动开裂。(4)苯丙烷代谢通路是影响扁蓿豆裂荚性状的重要代谢途径。利用RNA-seq技术分析了裂荚材料和低裂荚材料荚果发育的四个时期内差异基因。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共有17,072条unigene和2,706个差异表达基因匹配代谢过程(metabolic process),生物过程类别中排名第一。KEGG富集结果显示,分别有498条unigene和91个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到苯丙烷生物合成通路(ko00940),在代谢类别中排名较高,苯丙烷代谢是裂荚性状的重要代谢通路。针对苯丙烷代谢通路,共筛选到58个与木质素合成有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大部分相关基因在裂荚材料荚果果皮中明显上调表达。当木质素相关合成基因强烈表达时,苯丙烷代谢分支类黄酮合成基因LEE011 MW表达则被抑制,为扁蓿豆裂荚性状调控网络构建了重要基因表达信息。试验进一步选取19个与木质www.selleck.cn/products/Dasatinib素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对转录组结果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和q RT-PCR的线性拟合程度较好,转录组数据精准可靠。(5)裂荚性状依赖转录因子的正调控和生长素的负调控。共筛选到23个NAC、74个MYB、39个WRKY和46个b HLH差异表达基因,均表现为上调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大于下调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其差异基因表达模式与木质素合成基因的表达模式变化相吻合,是扁蓿豆裂荚性状的正调控因子。5个生长素生物合成有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均显示下调表达,与木质素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模式变化和细胞壁水解酶活性变化相反。生长素是扁蓿豆裂荚性状的负调控因子。(6)花瓣木质素含量高低可提前预判扁蓿豆的裂荚性。木质素合成基因和类黄酮合成基因在低裂荚-黄花型材料中均显示下调表达,与低裂荚材料相似。与裂荚材料木质素合成基因表达时间变化总体相反,但与开花后第16d的类黄酮合成基因表达模式相同。结果表明,花、果的颜色无法作为判断扁蓿豆是否具有高裂荚性的指标,但木质素含量可以作为预测扁蓿豆荚果是否开裂的预判指标。扁蓿豆抗裂荚材料的田间预筛选时期可提前至盛花期,大大缩短了田间抗裂荚材料选育进程。综上所述,论文首次较系统的分析了扁蓿豆荚果果皮对裂荚的影响。研究发现,果皮含水量降低和内果皮高度木质化促进了荚果的主动开裂,细胞壁合成酶活性增强间接影响了裂荚性状,细胞壁水解酶活性增强有助于荚果的被动开裂,苯丙烷代谢通路是影响扁蓿豆裂荚性状的重要代谢途径,与木质素合成相关的转录因子为扁蓿豆裂荚性状的正调控因子,而生长素则为裂荚性状的负调控因子。本研究基本阐明了扁蓿豆裂荚机理,研究结果对降低裂荚性状带来的种子生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过表达AmRosea1基因调控84K杨叶片变红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的研究
花青素是一种多酚类色素,广泛存在于植物花、茎、叶、GSK2118436果实等各个组织中。84K杨(Populus alba×Populus glandulosa)是杂交培育出来的品种,由于其具备分布广、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遗传转化率高等特点,是杨树基因工程研究的绝佳材料。Am Rosea1属于R2R3-MYB转录因子,调控植物组织花青素的分布和变化,并调节金鱼草(Antirrhinum majus)花青素生物合成。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Am Rosea1过表达载体通过对84K杨进行遗传转化,探究其是否在杨树中参与调控花青素合成通路,为杨树彩叶种质的遗传改良奠定理论基础。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构建Am Rosea1基因的过表达载体,对84K杨进行异源转化,共获得12个转基因株系,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转基因表达量,确定三个表达量高的转基因株系。(2)对转基因株系进行光信号处理以及生理指标测定。在不同光强下,与LED光处理相比,自然光处理下转基因株系叶片变红,花青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升高,确认细节叶绿素含量和POD活性降低。不同光质处理30 d后,与LED红光和蓝光相比,在LED红蓝光诱导下,转基因株系叶片变红,且花青素含量升高,可溶性糖含量和POD活性下降,叶绿素含量略有降低。根据试验结果推测,自然光及红蓝光Video bio-logging处理均能激活84K杨花青素的生物合成,说明光强是影响花青素生物合成的重要因素,红蓝光也是花青素生物合成不可或缺的光质。(3)为揭示Am Rosea1在84K杨花青素合成通路中的作用,对野生型和过表达Am Rosea1株系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共构建6个c DNA文库,筛选出170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86条基因上调表达,84条基因下调表达。通过GO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筛选出16条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4)通过代谢组分析,推测调控84K杨树叶片变红的关键代谢物为矢车菊素。同时,结合转录组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结果显示18个差异基因与13个差异代谢物呈现相关关系,其中包括11个MYB基因、2个BZ1基因、1个FG2基因、1个ANS基因和3个IF7MAT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Am Rosea1与Pag MYB113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且MYB113与BZ1、ANS和DFR直接存在互作关系。推测Am Rosea1基因可能是与84K杨中MYB113基因行使类似的功能,即与花青素结构基因互作从而激活了84K杨的花青素的生物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