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不可逆电穿孔(IRE)在体内外模型中对结肠癌细胞生长抑制的作用机制及有效性。方法对不同分化程度的结肠癌细胞株HCT116、SW480、SW620、LoVo进行电击处理, 通过二乙酸荧光素(FDA)-碘化丙锭(PI)双色荧光染色实验检测细胞活性, 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凋亡标志蛋白表达;构建HCT116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 通过裸鼠体重、肿瘤生长曲线、瘤重对比观察体内抗结肠癌效果。采用非配对t检验。结果 selleck合成FDA-PI荧光实验显示, 随着场强增大, SW480、HCT116均表现为细胞总量、活细胞数减少, 死细胞数增多。流式双染实验显示, 随着场强增大, 凋亡细胞比例逐渐增多, 多数为早期凋亡。Western blot结果为电击后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降解产物(cleaved-PARP)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 7, 8, 9裂解物(cleaved-Caspase 3, 7, 8, 9)蛋白水平升高。IRE组与ControlBelnacasan组裸鼠体重分别为(27.81±0.81)、(27.64±0.83) g(t=0.583, P0.05);IRE组与Control组肿瘤体积分别为(212.00±98.85)、(4 381.75±910.20) mm3(t=7.713, P0.001);IRE组genomics proteomics bioinformatics与Control组第15天瘤重分别为(79.93±15.41)、(1 500.97±848.51) mg(t=2.900, P0.05)。结论 IRE能有效抑制结肠癌细胞生长。
Author: admin
经直肠与经腹部小切口取出标本的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比较
目的 探讨经直肠取出标本的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20年12月130例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2个医疗组分别采用经直肠取出标本(NOSES组,n=52)和经腹部小切口取出标本(对照组,n=78)。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和并发症。结果 NOSES组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获悉更多 VAS)低[(1.8±0.7)分vs.(2.9±0.5)分,t=-9.940,P=0.000],下地活动早[(1.4±0.5)d vs.(2.4±0.6)d,t=-9.350,P=0.000],排气早[(2.8±0.7)d vs.(3.3±1.0)d,t=-3.63drug hepatotoxicity5,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6.5±1.6)d vs.(7.3±2.6)d,t=-2.096,P=0.038],切口感染发生率低[0%(0/52) vs. 10.3%(8/78),P=0.021],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吻合口漏、肠梗阻、腹腔出血、吻合口出血和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直肠取出BYL719采购标本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手术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较好。
不同运动方式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Rab5蛋白及糖代谢影响的比较
目的:探讨持续运动和间歇负重运动3-Methyladenine半抑制浓度对2型糖尿病(T2DM)骨骼肌组织细胞形态、骨骼肌Rab5mRNA及蛋白表达、骨骼肌糖代谢的影响。方法:SD大鼠选取8只为空白对照组(CR),其他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6周后,腹腔注射STZ(35mg/kg)构建T2DM模型。选取24只T2DM分3组(n=8),分别为:T2DM模型组(DRM)、持续运动组(DCRE)、间歇负重运动组(DWRE)。持续运动方案:为前1-2周准备活动15m/min(10min)、运动20m/min(40min)、整理活动15m/min(10min),后3-8周为18m/min(10min)、25m/min(40min)、15m/min(10min);间歇负重运动方案:采用负荷重量为15%(1-2周)、30%(3-4周)、45%(5-8周),运动均为15m/min(5min),共12组,组间休息3min。8周后,通过HE观察骨骼肌病理形态变化,qRT-PCR检测骨骼肌Rab5、葡萄糖转运酶4(GLUT4)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组化技术及WePevonedistat分子式sternblot检测骨骼肌Rab5的蛋白表达,ELISA检测血浆Rab5和糖medium-sized ring化血红蛋白(GHb)浓度。结果:相比CR,DRM存在骨骼肌病理损伤,骨骼肌Rab5mRNA及蛋白表达、GLUT4mRNA表达均降低(P<0.01),血浆Rab5和GHb均显著升高(P<0.01);与DRM比较,DCRE、DWRE骨骼肌病理损伤均显著减轻,骨骼肌Rab5mRNA及蛋白表达、GLUT4mRNA表达均升高(P<0.05,P<0.01),血浆Rab5和GHb降低(P<0.01);DCRE与DWRE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种运动方式均能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病理损伤,并可通过提高骨骼肌Rab5基因和蛋白表达从而增强GLUT4转运能力,缓解骨骼肌糖代谢稳态失衡,但2种运动方式对骨骼肌Rab5蛋白和糖代谢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性。
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肾损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Meta分析
目的:评价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s)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肾损biomechanical analysis伤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参考。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Gefitinib-based PROTAC 3体内实验剂量rary、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有关GLP-1RAs治疗T2DM合并肾损伤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之后提取相关资料,应KPT-330采购用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项RCT,共计1 755例T2DM合并肾损伤患者。疗效方面,GLP-1RAs与胰岛素类似物或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的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效应相当,但优于安慰剂,且该疗效在中重度肾损伤患者中比终末期肾病患者更佳;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体质量[MD=-1.75, 95% CI=(-2.18, -1.32), P<0.01] 和降压作用 [收缩压:MD=-7.79, 95% CI=(-10.83, -4.74), P<0.01; 舒张压:MD=-2.92, 95% CI=(-4.79, -1.05), P=0.002]均有显著差异;但降低空腹血糖和调节脂质代谢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安全性方面,GLP-1RAs组与对照组致低血糖和肾损伤事件的发生率[RR=1.28, 95% CI=(0.56, 2.96), P=0.560; RR=0.85, 95% CI=(0.44, 1.62), P=0.620]无统计学差异,然而GLP-1RAs组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T2DM合并肾损伤患者,GLP-1RAs具有确切的降糖、减重和降压作用,而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疗效降低;用药期间不增加低血糖和肾损伤风险,但应注意预防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v2.1版框架下双参数MRI与多参数MRI对前列腺临床显著癌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 对比在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v2.1版本框架下双参数MRI(bp-MRI)与多参数MRI(mp-MRI)对前列腺临床显著癌(csPCa)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8月-2021年8月临床怀疑为前列腺癌患者的MRI及病理资料共13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MRI检查序列分为bp-MRI和mp-MRI两种MRTX849 NMR方案,以PI-RADS v2.1为标准对前列腺病灶进行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种方案评分差异。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二分法绘制两种方案诊断csPCa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敏感度、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AZD1152-HQPA.html特异度、准确率,分析两种方案对csPCa的诊断效能。结果 133例患者中有csPCa患者65例。PCa组与非PCa组、csPCa组与非csPCa组bp-MRI与mp-MRI的最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p-MRI与bp-MRI诊断csPCa的AUC分别为0.875、0.863;mp-MRI方案的敏感度较高,bp-MRI方案的特异度较高,两种方案诊断准确率相同。结论 在PI-RADS v2.1评分系统框架下,bp-MRI与mp-MRI对于csPCa的诊断效能相当,考虑到bp-MRI在扫描时间及无cryptococcal infection需造影剂方面的优势,其可能比mp-MRI更具适用性;DCE序列可灵活使用以满足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与MUC1共同调控肿瘤化疗耐药的MUCIN家族成员的筛选
目的·在黏蛋白(MUCIN)家族成员中,筛选与黏蛋白1 (mucin1,MUC1)协同调控肿瘤细胞化学治疗(化疗耐药的蛋白。方法·利用2对细胞系(紫杉醇耐药细胞HeLa229/TR-CasCTL和MUC1敲除细胞HeLa229/TR-CasMUC1,母本细胞HeLa229/P和紫杉醇耐药细胞HeLa229/TR),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技术检测MUPLX-4720化学结构CIN家族成员的mRNA表达水平,分析其与MUC1表达的相关性;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筛选出的MUCIN家族成员的蛋白表达水平,以筛选出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与MUC1表达存在相关性的靶蛋白;通过短发卡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方法沉默靶基因,利用药物半抑制浓度(half-max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实验检测细胞耐药性的变化;进一步利用GEPIA数据库分析多种肿瘤组织中MUC1和MUC13的平均表达水平;采用R2数据库分析在宫颈癌、结肠癌和胰腺癌组织中MUC1与MUC13表达的线性相关性;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MUC1和MUC13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qPCR检测结果显示,在MUCIN家族成员中,与MUC1在mRNA水平存在相关性的有MUC13和MUC18;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在蛋白水平,只有MUC13随着MUC1的上调而上调,随着MUC1的敲除而下调;IC_(50)实验结果显示,随着MUC13的沉默,肿瘤细胞对紫杉醇的IC_(50)明显下降。进一步利用GEPIA数据库分析发现,在多种肿瘤组织中MUC1与MUC13存在同时高表达或低表达的特点;通过R2数据库分析发现,MUC1和MUC13的表达量在宫颈癌、结肠Farmed deer癌和胰腺癌肿瘤组织中呈正相关;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发现,MUC1和MUC13的表达量与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结论·MUC1与MUC13在肿瘤细胞化疗耐药中存Talazoparib抑制剂在协同作用,同时与肿瘤患者的生存预后密切相关;临床上联合抑制MUC1和MUC13在肿瘤细胞化疗耐药治疗上具有可行性。
糖尿病皮肤慢性创面无细胞治疗的进展与问题
背景:糖尿病皮肤溃疡是糖尿病的难治并发症之一,发生后迁延不愈。以往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组织修复和炎症免疫调节能力,并且相关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能主要是通过旁分泌效应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和外泌体等,发挥组织与创面修复作用。因而可使用生长因子、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及外泌体等治疗糖尿病皮肤慢性创面,以直接或间接机制对伤口愈合产生积极影响。目的:总结生长因子、条件培养基和外泌体等促进糖尿病皮肤慢性创面修复的相Tamoxifen生产商关机制、应用效果,以及无细胞治疗在当前研究的局限性。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Diabetes,Diabetic foot,Diabetic foot ulcers,Chronic wound,Mesenchymal stem cells,Cell-free,Exosoncologic imagingomes,Growth factors,Conditioned mediums,Wound healing,Tissue repair,Angiogenesis,Regeneration,Biomaterial”,文献检索时限为2005年1月至2022年2月,经过阅读并筛选整理,选择与综述内容相符的文献,最终确定整理出75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外泌体和生长因子可通过不同机制改善局部微环境,促进慢性创面的愈合;(2)通过条件培养基、外泌体和生长因子与新兴的组织工程生物学材料(如细胞支架、水凝胶等)相结合,可使其发挥更强的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作用;(3)基于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外泌体、生长CH-223191采购因子的无细胞疗法是促进慢性创面修复的极有前景的治疗策略,要实现由临床前研究转化到临床研究,确保其用于患者治疗的安全性,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查明相应的治疗作用机制。
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术式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对比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购买Lorlatinibexcision,CME)术与传统开放术式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6月-2019年6月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传统开腹手术的6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2017年TGF-beta/Smad抑制剂6月-2021年6月于本院行腹腔镜CME术的6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变化情况、手术前后肿瘤标志物含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前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引流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plant-food bioactive compounds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CA19-9、CEA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CME术治疗右半结肠癌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在保证手术切除效果的同时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轻患者应激创伤反应的严重程度,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提高术后短期疗效,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牡荆苷对结肠癌移植瘤小鼠TAMs/CD8+T细胞活性的调控作用
目的 探讨牡荆苷(Vitexin,VIT)作用于肿瘤Regorafenib浓度相关巨噬细胞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TAMs/CD8~+T)的抗结肠癌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BALB/c雄性小鼠构建CT26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造模成功后按肿瘤体积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牡荆苷高、低剂量组(40、20 mg·kg~(-1));每天1次,连续灌胃给药14 d,对照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每3 d测量1次肿瘤体积。给药结束后剖取小鼠肿瘤、脾脏和胸腺称定质量,并采用HE染色法对肿瘤和脾脏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荧光法分析肿瘤组织中TAMs表型;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肿瘤和脾脏组织中的CD8~+细胞数量。选择RAW264.7巨噬细胞模型,采用MTT法检测牡荆苷对细胞活性的影响;以牡荆苷单独(5、10μmol·L~(-1))或分别联合脂多糖(LPS,100 ng·mL~(-1))、LPS+Mongolian folk medicineγ干扰素(INF-γ,100 ng·mL~(-1)+50 ng·mL~(-1))、白细胞介素4(IL-4,10 ng·mL~(-1))进行干预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iNOS~+TAMs、CD206~+TAMs细胞比例;Griess法测定培养液中NO含量。结果 在结肠癌移植瘤小鼠模型上,与对照组比较,牡荆苷高剂量组肿瘤体积增长明显减缓、肿瘤质量明显降低(P<0.05);肿瘤组织中iNOS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iNOS/F4/80比率显著升高(P<0.01);肿瘤和脾脏组织中CD3~+CD8~+T细胞占比明显升高(P<0.05)。在RAW264.7细胞模型上,与对照组比较,LPS、LPS+IFN-γ干预组的iNOS~+TAMs计数和培养液中NO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01);IL-4干预组的CD206~+TAMs数量显著增加(P<0.001)。与LPS干预组比较,牡荆苷+LPS干预组的iNOS~+TAMs计数和培养液中NO明显减少(P<0.05,P<0.01)。与LPS+INF-γ干预组比较,高剂量牡荆苷+LPS+IFselleck NirogacestatN-γ组的iNOS~+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牡荆苷高、低剂量+LPS+IFN-γ干预组的NO含量明显增加(P<0.05,P<0.01)。与IL-4干预组比较,牡荆苷高剂量+IL-4组的CD206~+TAMs数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在CT26结肠癌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上牡荆苷可作用于肿瘤微环境促进iNOS~+TAMs极化,激活CD8~+T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
医院—家庭联动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出院后护理效果
目的 探讨医院—家庭联动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Genetic animal models病患者出院后血压控制、疾病认知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20年6月-2021年10月收治的8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结合两selleckchem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上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医院—家庭联动的延续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血压控制情况、疾病认知程度、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疾病认知程度及治疗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RP56976试剂.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院—家庭联动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可提高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程度、疾病认知程度及治疗依从性,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