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中甲基转移酶的鉴定与功能研究

莲为药食两用的重要经济作物,因其具有较高的营养、观赏及药用价值,已在亚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莲的多个组织部位,包括荷叶、莲房、莲子、莲子心、藕节等均被收载入《中国药典》,具有多种不同的功效。苄基异喹啉生物碱(benzylisoquinoline alkaloids,BIAs)是其中最重要的药效成分之一,具有降血脂、抗肥胖、抗癌、抗HIV、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目前莲中BIAs生物合成途径尚不清晰,解析BIAs生物合成途径有助于莲品质提升和创新药物开发。莲中BIAs结构的多样性是其功能多样性的化学基础,而甲基化修饰是其中BIAs结构多样化的关键。挖Z-VAD-FMK供应商掘鉴定莲BIAs合成路径的甲基转移酶(MTs)将极大推进其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本研究结合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莲BIAs生物合成途径中甲基转移酶进行鉴定和功能分析,并对具有催化功能的MTs进行分子改造,推进莲BIAs生物合成路径的解析,为莲的分子育种、品质提升奠定基础。同时,也促进莲中具有药用价值selleck抑制剂的BIAs的开发和利用,为进一步合理设计酶的改造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前期课题组已完成莲荷叶、乳汁、莲子心、莲藕、花等不同组织的代谢组研究,本课题首先在课题组研究基础上,完善了莲代谢组学的研究。基于UPLC-PDA-ESI-Q-TOF-HRMSn对莲子进行了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从5个动态发育时期莲种皮和子叶中共鉴定了 101个化合物,包括49个原花青素类、21个黄酮、22个生物碱和9个氨基酸类化合物,其中43个化合物为首次报道。研究发现莲种皮中含有大量的聚合原花青素类化合物,包括二聚体、三聚体和四聚体,从莲子叶中首次鉴定到三个生物碱糖苷类新化合物。同时,基于UPLC-Q-TOF-MS/MS建立了原花青素、黄酮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化合物的质谱解析策略,为课题后续的鉴定和分析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对不同时期样本的91个化合物进行了相对定量,发现聚合原花青素和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种皮中,原花青素在成熟过程中出现从单体到聚合物的连续聚合过程;随着莲子的不断发育成熟,原花青素、类黄酮和氨基酸的总含量呈下降趋势。此外,苄基异喹啉生物碱(BIAs)作为莲中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已在各个组织中深入研究,本研究对莲子中BIAs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推导了可能的生物合成路径,发现苄基异喹啉生物碱合成路径中存在许多的甲基化过程。为此,对莲BIAs合成路径的甲基转移酶展开研究。2.本研究通过BLAST对莲基因组苄基异喹啉生物碱合成路径中甲基转移酶进行了挖掘,共筛选到11个O-甲基转移酶候选基因(NnOMTs)和1个N-甲基转移酶候选基因(NnNMT)。随后对NnOMTs和NnNMT进行了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NnOMT6、NnOMT7、NnOMT10和NnOMT11与COMT距离较近,其中NnOMT6与来自块茎唐松草的几个OMTs聚在一簇,相似性高达80%,这些OMTs同时参与苯丙素类和BIAs化合物的合成;其余基因与BIAs合成路径中不同功能的OMTs分别聚成簇。所有莲候选NnMTs基因与报道的BIAs MTs氨基酸序列最高相似性均大于40%。根据课题组前期测定的转录组数据,分析了它们在不同花组织和叶组织中的表达量。已有报道叶中BIAs含量高于花组织,基于此积累模式,发现NnOMT6、NnOMT10、NnOMT11和NnNMT在叶组织中表达较高,具有催化活性的可能性更大。3.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对莲候选MTs进行了功能鉴定,发现三个甲基转移酶具有催化活性,其中两个为O-甲基转移酶(NnOMT6和Nn7OMT),一个为N-甲基转移酶(NnNMT),其余候选基因均无活性。研究发现,NnOMT6和Nn7OMT两个O-甲基转移酶具有底物混杂性和高度区域选择性。其中,NnOMT6 可以催化单苄基骨架(norcoclaurine、coclaurine、N-methylcoclaurine)的 C6 位和 C7 位、阿朴啡类骨架(asimilobine 和 N-methlyasimilobine)的 C6 位、原小檗碱类骨架(scoulerine)的C2位、苯丙酸类骨架的C3位(caffeic acid和chlorogenic acid)发生O-甲基化。Nn7OMT的作用位点主要在C7位,它可以催化双苄基异喹啉骨架(isoliensinine)的C7位、单苄基异喹啉骨架(norcoclaurine、coclaurine、N-methylcoclaurine)的 C6 和 C7 位、阿朴啡骨架(lirinidine)的C7位和原小檗碱骨架(scoulerine)的C9位发生甲基化,对isoliensinine的催化活性最强。具有创新性的是,Nn7OMT对isoliensinine的催化是一个新功能,也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个催化双苄基异喹啉类骨架的O-甲基转移酶,它可能参与甲基莲心碱(neferine)的生物合成。NnNMT是一个高度特异的N-甲基转移酶,仅能催化N-去甲荷叶碱(N-nornuciferine)生成荷叶碱(nuciferine)。该酶也是一个新功能酶,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个催化莲中阿朴啡类母核(苄基位无取代)的N-甲基转移酶,并且该酶具有底物专一性,对荷叶碱的生物合成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为了探索NnOMT6、Nn7OMT和NnNMT三个基因在植物体内的功能,研究了它们在莲三个品种的幼叶、成熟叶、莲子心和花4个组织部位中表达量与BIAs代谢物积累量的关系。研究发现,NnOMT6在三个品种的成熟叶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但仅在花中与衡州乌药碱(coclaurine)的积累趋势相对一致,在不同品种叶和莲子心组织样本中与coclaurine的积累不完全一致,推测NnOMT6可能主要参与花中衡州乌药碱(coclaurine)的合成。Nn7OMT的表达量和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的积累模式一致,它们均具有高度的组织特异性,仅存在于莲子心中,Nn7OMT的表达量与甲基莲心碱(neferine)在三个品种的积累量相对一致,表明在植物体内Nn7OMT可能参与甲基莲心碱(neferine)的生物合成。NnNMT的表达量和阿朴啡类生物碱的积累量同样存在相同的组织特异性,NnNMT在莲子心中几乎没有表达,叶中表达量最高,分析发现NnNMT的表达量与荷叶碱(nuciferine)的积累量基本完全一致,表明NnNMT在植物体内参与荷叶碱的生物合成。5.本研究基于半理性设计对NnOMT6进行了工程改造研究,揭示了影响其活性的关键氨基酸残基。通过同源建模、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构建了NnOMT6-SAH与底物norcoclaurine结合的稳定构象,并通过hepatitis virusMM-PBSA计算了复合物NnOMT6-SAH-norcoclaurine的结合自由能,找出对结合自由能贡献最大的几个关键氨基酸残基(N130、L135、H165、N176、N323、D316、L315、D269和E328)。针对这些残基构建了突变体并对进行酶活验证。发现D316A位点突变为丙氨酸后引起蛋白的完全失活,N130位点、L135位点、N176位点、D269A位点和E328位点的突变体均对BIA底物的催化活性显著降低,表明这些位点在蛋白活性维持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讨论了它们在蛋白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残基Asn130,Asp269和Glu328与底物norcoclaurine之间存在氢键相互作用,它们的突变可能降低蛋白质和底物之间的结合稳定性,导致活性降低。L135和D316位点位于底物norcoclaurine的附近,它们主要靠静电作用维持底物结合口袋的形状,发生突变后可能影响底物的位置,使底物不能处于合适的角度接受甲基,造成活性的降低。有创新性的发现是,本研究发现了一个对BIAs底物催化活性显著增强、底物范围更广的突变体(NnOMT6-N323A),可以作为生物催化剂用于相关化合物的生物合成。6.本研究基于半理性设计对Nn7OMT进行了工程改造。利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对关键活性位点预测,并构建了 9个突变体(P308A,L154A,T307A,L140A,M158A,L109A,F144A,V306A,S191A)。经过酶活验证发现,所有突变体对异莲心碱的催化活性基本不变,但大多数的突变体对单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去甲乌药碱、衡州乌药碱、N-甲基乌药碱)的活性显著降低,其中突变体M158A、V306A对这三个底物几乎无催化活性。Nn7OMT的分子改造虽未发现活性显著增强的突变体,但突变体M158A、V306A保持着对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的催化活性,但对单苄基类几乎无活性,增加了酶的专一性,这对未来利用Nn7OMT酶作为生物催化剂来说,解决了酶的底物混杂性引起的副产物较多的问题,以及降低了分离纯化工作的难度。7.本研究基于半理性设计对NnNMT进行了工程改造。找到了对NnNMT活性影响最大的几个关键残基F257、Y98、H208、F256、Y81、F329、G260、P76、H80。通过构建突变体验证发现,除F257外,其他残基突变为丙氨酸(Ala)后均对蛋白的活性造成很大影响,突变体F2561、Y98A、Y98G、Y98Q、Y81、H208A、G260A几乎失去活性,这些结果均表明这些残基在蛋白活性维持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此外,本研究发现了一个活性增强的突变体F257A,通过对它的酶动力学参数测定证明突变体F257A提高了对N-Nornuciferine的催化效率。综上,本课题的研究发现将促进莲中苄基异喹啉生物碱(BIAs)合成路径的解析,同时也对莲BLAs的甲基化路径增加了新的认识,O-甲基化可以发生在双苄基异喹啉母核上,N-甲基化可以发生在阿朴啡类母核上。通过工程化改造为BIAs的合成提供了更有效、更特异的生物催化剂,促进具有药用价值的莲BIAs的开发与研究,同时也为进一步合理设计酶的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突变型PSMB5通过下调非小细胞肺癌抗原加工呈递功能介导抗PD-1免疫治疗耐药

目的 探讨突变型编码蛋白酶体B5亚基的基因(proteasome subunit beta 5,PSMB5)介导非小细胞肺癌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免疫治疗继发耐药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对6例接受免疫治疗的继发PSMB5 p.A79T或p.M104I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前及耐药后肿瘤组织进行RNA测序,对比基因表达差异。利用I-Mutant 2.0评估PSMB5突变对蛋白稳定性的影响。对抗PD-1免疫治疗前后的肿瘤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检测CD8表达水平。流式分选患者免疫治疗期间的PD-1+CD8+T细胞,并进行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测序,结合外周血游离细胞DNA(cell free DNA,cfDNA)测序结果进行克隆进化分析。利用肿瘤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体系,明确突变型PSMB5对T细胞应答的影响。结果 PSMB5 p.A79T或p.M104I突变可导致蛋白稳定性降低,基因信号通路富集分析(gene set enselleck产品richment analysis,GSEA)提示突变型PSMB5相比免疫治疗前野生型PSselleck合成MB5抗原呈递能力下降,同时微环境中细胞溶解评分也低于基线水平。免疫组化结果指出,突变型PSMB5肿瘤组织中CD8表达较野生型显著减少。通过外周血cfDNA及TCR动态监测及克隆分析,随着PSMB5克隆的出现,PD-1+CD8+TCR并未呈现出相应的丰度变化,提示未发生有效免疫应答。在突变型/野生型PSMB5肿瘤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的过程中,突变型PSMB5未能刺激T细胞的扩增,同时流式细胞术检测突变型PSMB5 4-1BB CD8 T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野生型。结论 突变型PSMPediatric medical deviceB5可能下调肿瘤细胞抗原加工呈递功能,介导T细胞的应答障碍从而导致免疫治疗继发耐药。

NiFe-MOF和氮氧自由基协同增强甾醇电催化氧化(英文)

传统甾醇中间体氧化采用重金属铬作为氧化剂,存在毒性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电催化氧化(ECO)以其高效、环保、可控的优点备受青睐,被认为是一种可替代传统工艺的方法。然而,目前ECO面临低电流密度和低时空产率的挑战。本研究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在石墨毡上制备自支撑NiFe-MOF纳米片电催化剂,并耦合NiFe-MOF与氮氧自由基(4-乙酰氨-2,2,6,6-四甲基哌啶-1-氧)协同电催化策略以提高ECO性能。研究发现碱性电解液可重构NiFe-MOF催化剂,从而提高催化活性。此外,连续流动强化传Virus de la hepatitis C质,成功实现以100 mA·cm~(-2)的大电流密度对19-羟基-4-雄甾烯-3,17-二酮(1a)的选择性电催化氧化,且选择性高达98%,时空产率可达15.88 kg·m~(-3)·h~(-1),是间歇电反应器的35倍。寿命测试发现经10次循环反应后,NiFe-MOF/ACT协同体系对ECO仍具有较高的转化率。通过增大NiFe-MOF面积,将其组装至连续流动式电反应器并进行ECO恒电流电解,可达到12.99 MS-275供应商kg·m~(-3)·h~(-1)的时空selleck产率。该工作提出一种NiFe-MOF/ACT协同电催化氧化策略,为实现甾醇选择性氧化提供新的见解。

低分子肝素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3月至2022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Crizotinib80例老年患者的临MEK抑制剂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低分子肝素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D-二聚体水平及出血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疾病类型、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期间,治疗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比例为7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 (sIgA).5%(3/4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5.0%(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下肢深静脉超声复查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0%(2/4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无出血现象发生。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微波消融联合DEB-TACE对中晚期肝癌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MWA)联合载药栓塞微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DEB-TACE)对中晚期肝癌患者预后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9月沧州市第三医院收治的中晚期肝PLX4032采购癌70例,单双色号法分成观察组(DEB-TACE联合MWA,n=35)与对照组(TACE联合MWA,n=35)。对比2组血清指标、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甲胎蛋白(AFP)(65.23±9.18)ng/mL、白蛋白(Alb)(33.26±2.61)g/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4.24±4.14)μmol/L、总胆红素(TBil)(24.97medical insurance±4.25)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AFP(123.38±13.46)nGNE-140临床试验g/mL、Alb(36.46±2.93)g/L、AST(49.17±5.23)μmol/L、TBil(31.15±5.13)μmol/L(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CD4~+为(43.51±9.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72±8.31)%(P<0.05);观察组CD8+(24.29±3.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14±4.21)%(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14%)(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晚期肝癌采用MWA联合DEB-TACE治疗疗效显著确切,可降低AFP水平,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且安全可靠。

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铁死亡相关基因表达谱分析

目的 分析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模型小鼠D-Lin-MC3-DMA小鼠肺组织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谱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12只6~7周龄雄性C57BL/6Microbial dysbiosis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对照组,每组6只,分别构建肺纤维化模型及进行对照处理。3周后处死小鼠,采用HE与Masson染色评估其肺部病理改变和胶原纤维堆积状况,普鲁士蓝染色观察肺组织铁聚集水平。应用小鼠铁死亡通路PCR Array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与KEGG信号通路预测。运用实时定量PCR验证模型组与对照组BMS-354825说明书肺组织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组织出现纤维化改变及明显的铁沉积。PCR Array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碳酸酐酶9(CA9)、半胱氨酰-tRNA合成酶1(CARS1)、热休克转录因子(HSF1)、NADPH氧化酶3(NOX3)、线粒体铁蛋白(FTMT)等5个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GO功能富集分析与KEGG信号通路预测结果显示,肺纤维化模型小鼠肺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体温内稳态、NADPH氧化酶复合体、碳酸脱氢酶活性等功能有关,并在氮素代谢、氨酰合成、军团菌病等通路中富集。实时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CA9、CARS1、HSF1及FTMT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模型小鼠肺组织中多个铁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明显变化,提示铁死亡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的差异基因或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潜在靶点。

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开展PDCA循环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开展PDCA循环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本次临床研究选取的样本对象为8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所有患儿均在2021年7月—2022年7月期间内前来我院儿科进行治疗。上述样本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其中40例纳入常规护理组,其余则纳入PDCA护理组。统计两组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总时间、不LXH254体内实验剂量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结果:与常规护理组相比,PDCA护理组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以及住院总时Fulvestrant molecular weight间更短,PDCA护理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DCA护理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Microscopes满意率更高(P<0.05)。结论:采取PDCA循环护理模式对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干预能够有效缩短其各项症状的消失时间,同时能够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肝素调控PTN/syndecan-3对心肺复苏后脑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

背景: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广泛的社会普及,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率能达到50%,但远期仅有不到5%患者具有良好的神经功能预后,复苏后脑神经细胞突触功能损伤一直是导致心肺复苏远期预后差的最主要原因,修复复苏后脑神经细胞突触功能在改善神经功能预后方面具有重大作用。有研究表明Syndecan3(SDC3)是神经元缺氧损伤后突触生长及修复的重要因子,并递呈Pleiotrophin(PTN)信号传递至神经细胞内,参与了突触迁移、神经元生长发育等作用,同时SDC3是机体内源性神经细胞膜表面特异性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其膜外区域的硫酸乙酰肝素与临床常用的外源性肝素具有高度结构相似性。因此研究肝素是否通过影响PTN/Syndecan3途径改善大鼠复苏后脑功能及神经元突触生长,为心肺复苏后脑功能保护提出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临床验证PTN、SDC3与CA-CPR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相关;动物水平验证肝素改善大鼠心肺复苏后脑神经功能及PTN、SDC3的表达;细胞水平探讨肝素在海马神经元OGD/R模型中对PTN/SDC3途径作用靶点。方法:临床研究选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且达到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记录患者复苏后7天内GCS、TICS-m评分及CPC分级和生存情况,分别采集复苏后2小时至7天的血液,检测血清中PTN、SDC3及神Antineoplastic and I抑制剂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情况,分析复苏后神经功能评分与血清PTN、SDC3和NSE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检验血清学指标预测神经功能预后及死亡的能力。采用SD大鼠建立窒息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S)、肝素组(Heparin,H)和生理盐水组(Control,C)通过神经行为学方法评估复苏后7天内脑神经功能变化,检测肝素对大鼠复苏后脑组织及血清中PTN、SDC3及NF200表达情况,通过尼氏染色评估复苏后脑损伤程度,通过干湿比检测复苏后脑组织含水量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分析脑组织海马区PTN、SDC3、NF200及Tau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制备糖氧剥夺/复糖氧(OGD/R)模型,模拟海马神经元细胞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检测肝素对OGD/R干预HT22后的PTN、SDC3及NF200表达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定位PTN、SDC3及NF200在海马神经元细胞上的表达情况,通过慢病毒感染方法筛选PTN和SDC3持续敲低表达的HT22细胞系,检测肝素对OGD/R干预PTN和SDC3持续敲低表达的HT22中PTN、SDC3、NF200及PSD95的表达情况,明确肝素在PTN/SDC3途径中的作用靶点。结果:1.23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复苏7天内GCS和TICS-m两种评分方法对评估复苏后患者脑神经功能具有相似效力,两种评分方法具有完全线性相关,相关性R=0.9970,P<0.05。复苏后7天内血清PTN和SDC3产生变化,血清NSE、PTN和SDC3指标预测7天死亡能力分别为AUC_(PTN)=0.8917,AUC_(SDC3)=0.8333,AUC_(NSE)=0.6964,根据CPC分级区分复苏后轻度神经功能障碍和重度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发现复苏后PTN在6h,SDC3在2h和6h,NSE在1d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总体大鼠复苏后ROSC发生率为79.65%,H组为84.31%,C组为75.81%,大鼠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和H组体重点击此处较S组降低(P<0.05);C组和H组之间比较窒息至心脏骤停时间(T_(A-C))、开始心肺复苏至自主循环恢复时间(T_(C-R))、自主循环恢复至拔管时间(T_(R-E))及7天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H组脑神经功能较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7天内三组之间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总体1天、3天和7天C组和H组脑组织中PTN、SDC3及NF200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和C组比较血清中PTN在3天和7天、NF200在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C3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结果表明C组和H组比较海马神经元区域的SDC3、NF200和Tau在复苏后1天以及Tau在复苏后3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两组之间海马神经元中PTN、SDC3、NF200及Tau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体外培养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在4u/100ul的肝素浓度下具有最佳活性;且HT22的慢病毒最佳MOI为120,感染增强液为A液;通过sh RNA-PTN和sh RNA-SDC3的慢病毒感染HT22经过稳定株单细胞克隆获得稳定持续敲减PTN和SDC3的HT22细胞系,其鉴定PTN和SDCm RNA表达与正常HT2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T22、HT22-OGD/R以及HT22-OGD/R-Hep三组细胞比较PTN和NF200m RNA和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SDC3m RNA和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22-PTN~-、HT22-PTN~–OGD/R和HT22-PTN~–OGD/R-Hep三组细胞PTN和SDC3m RNA和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F200和PSD95m RNA和蛋白在HT22-PTN~-vs HT22-PTN~–OGD/R和HT22-PTN~–OGD/R vsHT22-PTN~–OGD/R-Hep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22-SDC3~-、HT22-SDC3~--OGD/R和HTAnaerobic hybrid membrane bioreactor22-SDC3~–OGD/R-Hep三组细胞PTNm RNA和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DC3m RNA和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F200和PSD95m RNA和蛋白在HT22-SDC3~-vsHT22-SDC3~–OGD/R和HT22-SDC3~-vs HT22-SDC3~–OGD/R-Hep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中PTN和SDC3随神经功能恢复产生相应变化,且其能预测复苏后7天内死亡,与复苏后神经功能预后相关。2.窒息性心脏骤停大鼠心肺复苏模型能造成复苏后严重脑损伤,在复苏后3天损伤最为显著;3.肝素促进了复苏后7天内大鼠脑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复苏后大鼠脑组织中PTN和NF200的表达水平,但在复苏后早期未能影响SDC3的表达;4.肝素可通过影响SDC3的功能上调PTN/SDC3途径介导了海马神经元细胞缺氧损伤后突触生长。

转运蛋白CmABCB19和CmABCC10影响佛手果形发育的初步研究

川佛手来源于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 medica L.var.sarcodactylis Swingle,以未成熟果实纵切薄片干燥后入药。Wound infection佛手饮片宽端呈指状分裂,边缘表皮绿褐色或黄褐色,以片张完整、青皮白肉、气清香者为优。其药材性状特征与佛手鲜果的生长状态直接相关。本课题组在中药资源普查过程中发现部分佛手树上的果实形态不一,除常见的顶端指状结构闭合如拳、整体呈长圆形的正常果外,还有与柑橘形态相似、呈扁圆形的异形果。本研究首先对两种果实的外观品质进行评价,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基因家族分析,筛选调控异形果形成的关键基因,进一步借助酿酒酵母遗传转化体系、烟草瞬时表达体系与拟南芥遗传转化体系,对关键基因进行功能验证,初步揭示异形果形成的分子机制。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比较川佛手正常果与异形果的表观品质,包括果实大小、果皮色泽及色素含量。佛手正常果长圆形,有指状裂瓣,果形指数均大于1.2;异形果呈扁平状,果形指数在0.4-0.6。异形果的亮度值L*、偏黄值b*均高于正常果,偏绿值a*低于正常果。进一步测定表皮色素含量,异形果的总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低于正常果,但类胡萝卜素与总叶绿素含量的比值显著高于正常果。2)筛选调控异形果形成的关键基因。对川佛手正常果与异形果进行转录组分析,7个ABC转运蛋白家族基因在异形果中的基因表达量均低于正常果。在佛手中鉴定到119个ABC转运蛋白家族成员,筛选获得关键转运蛋白基因CmABCB19 与 CmABCC10。克隆到 CmABCB19 与 CmABCC10 基因全长 cDNA序列,并与已知功能的ABC转运蛋白进行序列相似度和保守结构域比对,推测CmABCB19转运蛋白可转运生长素IAA,CmABCC10转运蛋白可转运类黄酮成分。3)测定川佛手正常果和异形果中生长素及类黄酮成分含量。利用UPLC-3Q-MS测定川佛手生长素含量,结果表明佛手正常果中生长素IAA及IBA含量均高于异形果。利用UPLC-Q-TOF-MS对川佛手的类黄酮成分进行IACS-010759测定,通过OPLS-DA分析获得5种异形果和正常果的差异类黄酮成分,其中异形果中柚皮苷、香叶木苷和川陈皮素含量高于正常果,芦丁和橙皮素含量低于正常果。4)利用酿酒酵母遗传转化体系对转运蛋白进行功能分析。利用酿酒酵母野生型、突变株及互补突变株株系,在添加不同底物的培养基中进行孵育,在固定时间点测定酵母菌体中积累底物含量,进而推测CmABCB19蛋白在酵母细胞中具有生长素转出作用;CmABCC10蛋白在酵母细胞中具有介导柚皮苷、川陈皮素及香叶木苷转出,芦丁和橙皮素的转入作用。5)利用烟草瞬时转化体系对转运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融合荧光蛋白显示,CmABCB19在细胞膜上表达,CmABCC10在液泡膜上表达。利用拟南芥遗传转化体系进行转运蛋白功能分析,与拟南芥突变株abcb19相比,abcb19-CmABCB19互补突变株中生长素生物合成与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生长素含量升高,同时芦丁和柚皮苷含量也升高,说明佛手CmABCB19可参与生长素转运积累,同时间接调控类黄酮成分的合成。与拟南芥突变株abcc10相比,abcc10-CmABCC10互补突变株中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芦丁和柚皮苷含量升高,同时生长素含量也升高,说明CmABCC10可参与类黄酮成分的转运积累,同时对生长素的合成转运也有调控作用。同时,拟南芥中转运蛋ICI 46474体外白CmABCB19与CmABCC10对角果和种子发育也有影响。综上所述,推测在生长过程中佛手异形果ABC转运蛋白的表达水平受到抑制,导致果实中生长素及类黄酮成分含量减少,进而引发果实表观性状及内在品质特征改变。

艾灸联合术前强化肛提肌训练应用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逼尿肌不稳定BPH患者的效果

目的:探讨艾灸联合术前强化肛提肌训练应用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Puromycin抑制剂逼尿肌不稳定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103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逼尿肌不稳定BPH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其中训练组51例给予术前强化肛提肌训练,联合组52例在训练组的基础上联合艾灸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排尿情况、膀胱功能、尿失禁恢复及主观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干预1个月、3个月后,联合组每日总尿量高于训练组,每日排尿次数及每日总Coroners and medical examiners漏尿次数少于训练组(P<0.05);联合组最大尿流率高于训练组,残余尿量少于训练组(P<0.05);干预1个月、3个月后,两组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联合组高于训练组(P<0.05);两组国际前列腺症状量表(IPSS)各维度评分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训练组(P<0.05)。结论:对于逼尿肌不稳定BPH患者通过应用艾灸联合术前强化肛提肌训练能够有效控制排尿,改善膀胱功能及不良症状selleck LY294002,提高生活质量。